记录洛阳家乡本土方言的一些感悟

分类: 文史 |
最近一时期,我一直在坚持记录洛阳家乡话,谈不上撰写、仅仅是记录。每写完一句单词很自然的想与家乡人在网络上分享。问题来了:有人特感亲切,认为应该保留具有韵味、幽默感超强的土语;也有人说:都在普及普通话啦,为啥还要写这些土语?
生活中,人群本身就是个矛盾体,我喜欢我强调的人家未必喜欢,可人家理解悟感的东西我又不怎么喜欢。我们不可能象过去的文艺作品那样把人分成好坏两类型,实践证明,这样的区分是错误的。因为坏人是逐步演变成的,不太可能骨子里就是坏人;好人堆里也可能隐藏着坏人,不好不坏的人大量存在,谁都多多少少有点毛病,不可能那么高大上、那么纯洁无暇…素养也是熏染和逐步提升的。
学习普及、推广普通话,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官方语言,就不好交流不好沟通。五十六个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的语言,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土语,没有“官话”怎么学习、怎么业务往来?可在学习推广普通话时,很多老师错误的理解成了:推广普通话,就是消灭土语、贬低土话。普通话高大上、家乡话土的掉渣。尽管您和他都使出“洪荒之力”未必能做到,毫不客气地说你也可能永远消灭不了土语…。
古语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时间能改变我们的容颜,但不好改变我们的乡音,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就是改变了,也没啥,这也不会影响老家人对乡音的依赖。乡音是生活的积淀、是使用中的提炼和提升。如果我们翻翻“字典”就会发现:这推广普通话的学习工具书,完全详细的保留了对“乡音”方言的解析…
有人问我:记录和写这些土话有啥用?我的回答是:用的时候自然有用,当今下乡采访就有用、很实用,因为我会土语,采访就少了障碍,感悟就很迅速,撰写就会多了情感。因为我懂土语,未来在撰写小说、散文、诗歌等方面就会骨肉丰满,情切感人…
前面我已说了普通话的重要性,但也强调了土语的情感通融,土话既然存在,还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他存在的道理,推广普通话是强化实用性并未强调要根除地方土语,另外,保护地方话也不能与推广普通话形成对立关系。如果我们是教师,非要这样理解向学生灌输:推官学习普通话就是要消灭土语?那您终归是要承认:失败了,您做不到,谁也做不到,仅仅是削弱。根除?不可能。
比较有理性的语言专家都认为:每一个区域的土语在国内盛行,都与他的经济地位或大众媒体弘扬宣传有关,但都不是固定的,经济萧条了,自然会削弱、淡化。我们作为一自然人,非常简单的情感:爱家乡当然爱家乡话,这个是骨髓里的情,无法割舍。学会了普通话,忘记了家乡语言,会让父辈难堪,但也很无奈。仅仅会土语,不会普通话,学习或工作必然会遇到困难。普通话与家乡话的“两搅掺”半自动会令人耻笑,但这也很无奈,因为我们不是播音员,不是语言学家不可能在两种语言方面运用的那么精到。
“见啥人说啥话”是对圆滑之人的尖锐评价,可我们在交流时尽可能的“见啥人说啥话”。我曾在襄阳古隆中景区和大家开玩笑:诸葛亮是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青年时期移居到这里学习,他是说山东临沂话呢,还是说河南话呢还是湖北话呢?呵呵,怪异的提问不好回答呀,谁知道古代人说啥话呀?但我的答案:“见啥人说啥话”就很幽默、基本圆满。这个回答绝不是官场上的机敏,而是下基层工作或采访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与人交流较多的工作者,应该尽量具备这些工作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