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方言的不规范导致南辕北辙

分类: 文史 |
有人说:洛阳话儿在古代就是普通话,就是京腔京韵…呵呵,这句话不好反驳,因为洛阳曾多次当作都城吗,也有人说当时上朝的官员都得会说洛阳话儿,呵呵,未有资料啊,仅当作一句笑话吧…历史学家有一定的知名度、领域的权威性,人家是这样推断了,大部分人都信了,就像我们普通老百姓平时讲得一句话:电视台都来采访了,这事儿是真哩…真哩…
古往今来,历史有人记录,市、县志还是要对发生的大事儿请专人记录,但也是“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呗,未有成效的官吏或犯了错误的官员那有心思记录历史,更不可能几下自己的过错…那些被聘请的文员遇到“修志”其实也很难,有记录可加工编撰,未记录可探访当事人,已过云烟的遥远的事例怎么办?收集、编撰传说呗,为给自己减少麻烦,“据说”、“传说”等词汇开始用在“修志”稿件上了,不这样,还能怎么样啊?撰写人文化的高深、官吏对某件大事的感悟都会在“志”里体现,市志、县志就一定是真正的历史吗?基本是但也不一定绝顶准确,当今,同样一件新闻,去了俩记者写出的论点就会不一样,感悟不同呗。
最近几年,网络媒体发达,很多爱洛阳的朋友在撰写洛阳话儿,这是个好事儿,其实我们有所不知,早就有人研究“洛阳话儿”了,人家听、记、录音、编撰都非常认真,回来研究尽量使用“靠谱”的字代替民间的土语,这是严谨的文化人所为,就算是民间俗语一样严谨对待…就这样也难免出现失误。

近几年在网络上突发的洛阳地方话儿研究,开始出现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儿啦,网络语言的泛滥造就了“半瓶子醋”的发酵,不研究、不深究,反正我感觉有趣儿、可笑,我就写啦,你能把我怎么样?个人汲取文化素养的高深并不考虑网络也是媒体,也一样在转播,也可能会给你“显贵”,可留下的“糟粕”发酸后会污染、未有人当真,没有人去纠偏,已成玩乐、玩笑啦,谁也没当回事儿呀,这样的做的结果对多年从事研究地方语言的文化人或叫“土专家”是一种伤害,真的专家出书了,发表了,可网络的“早为先”已散播,辛苦劳作已成云雾飘渺….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能借我一双慧眼把这社会纷争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历史是要文化人来记录的,也是需要官吏把控的,同样,幽默风趣的洛阳地方土话儿,也有很深的研究价值,不单单是可乐、好玩儿,网络“发表”了、大众就认可的“不怕开水烫”的心理,已让发酸的醋随热水雾气发酵,无奈的气味就像当今的气象,味道已在空间漂浮,这股味道已熏蒸我们的躯体和神经、难逃清静….

古往今来,文化人都讲究严谨治学,严谨做人,可作为社会一份子,您也未进“世外桃源”,身边不严谨的人多了,邪性、圆滑之人多了去啦,丢了“信仰”之人又在幽默调侃“雾端”,有文化人在坚守、也有文化人在“堕落”,这是那位高人能彻底治愈的吗?燃起希望,期待光明、坚守信仰乃我们应该具备的思想心态,调侃也是一种心态,也是社会现象,保持乐观、坚韧信仰,目标必然达成….
同样的话题在其他城市也有,并非全在古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