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2017-04-17 00:23:47)
标签:

365

分类: 文化

白洛生的心情日记之2017417日星期一:原本今天想写一下自己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一些感悟,吃罢晚饭坐在电脑前打开网页,无意中看到了一组震撼心灵的画作,细心浏览下来,发现是一个我之前没有听说过的日本人石田彻也的作品,他的这些作品用玄幻的手法,展现出他眼中现代社会的黑暗一面,看后绝对的令人毛骨悚然,也绝对的无奈……

于是我改变了今天的日记命题,重点来推荐一些他的作品,我不知道该用《变形虫》还是用《蚁族》来命名,只觉得看得手脚冰凉啊……就业压力、蜗居生活、蚁族奔波等等都体现出来了。今天咱们就来个看图说事,总结经验,一改“小图大道理”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博友在尽情网络世界的时候,也切莫把虚幻当作人生,我们更应该关注现实!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题图的这幅画,不知会不会有很多朋友和主页菌一样,一眼便想到卡夫卡《变形记》里,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这幅画的作者,是来自日本的艺术家石田彻也。石田彻也,1973年生于日本静冈县,1996年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学系,2005年死于车祸,年仅32岁。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在生前,石田彻也并无多少名气,作品在艺术上市场上几乎无人问津,但随着他的死亡,却意外地不仅作品价格水涨船高,被他作品打动的人也越来越多,在网络,他的作品已经很容易寻见。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在差不多10年的绘画生涯中,石田彻也留下了180多幅作品,在几乎所有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面容相同,表情悲伤或麻木的年轻男子,但他的身体却成为某种机器或者物件的一部分。批评家说石田彻也的画表现了消费社会的病态和对人的异化,但即使是艺术白痴看到这些画,也会很自然地感到震惊、压抑和悲伤。

石田彻也曾在笔记里留下一句话:“一笔一笔描画,世界便得到救赎。”不知道他自己是否得到救赎,看画的你得到救赎了吗?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石田彻也的画作中多是一个没有腿部的被异化了的东方男子:他们面貌相似,表情麻木,目光痴呆。他们与塑料袋、马桶、洗手池、茶几、椅子、电话、汽车等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离奇古怪的焊为一体。一个安放在马桶上的男性脑袋,一个与破旧汽车融为一体宛若乌龟的衰疲男体,一个整个躯体包裹在建筑物中仅仅剩下脑袋的男人,诸如此类,犹如噩梦的画面……它们只能令人局促、难堪、不安,就似梵高狂热的星空,疯子一般散发热量的向日葵一样令人不安。这些艺术品没有任何消遣与慰籍功能,它们只能令人发狂、震惊或者恐惧。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石田彻也的所有画作都在讲述同一个问题:消费社会人类的存在,是病危中的存在。石田彻也的每一幅画作,都可以看做一份关于现代社会的病理性报告:人已经不成为人。人被打包、被捆绑、被焊接、被物化、被商品。我们稍稍留意,便会发觉,石田彻也画作中的人大多是丧失了腿部的人,严重的时候他们甚至没有四肢,只有脑袋。即若稀有的几幅出现腿的存在,腿也仅仅是装饰物,腿的存在毫无用处。这隐喻着什么?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是不是画家试图告诉观看者这样一个难以确定的真理:如果说直立行走使得猿猴变成了人,那么丧失独立行走则使得人变成了物。从神话学的角度看,腿的零度使用,是神才能够拥有的特权。一切社会变迁,都是从腿部开始,降低腿的使用是社会进步的征徽。马车、汽车、飞机、火车、电梯的相继出现,不但使得人获得了神的这一特权,并且使得人篡夺了神才能够享有的尊贵位置。梦想成真了吗?人类真的到达了天堂了吗?人类真的变成神了吗?不,石田彻也的画作讲述着这样的绘画语义:恰恰相反,我们身患大疾,我们很有可能正在叩响另一个世界的大门,那个世界名叫地狱.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有批评家称石田彻也的作品为超现实主义作品,我不赞成这样的看法。如果说卡夫卡的文学作品无法归类,石田彻也的画作同样无法归类。观看石田彻也的作品,我们会被深深的震惊。这震惊不是超现实主义者所声称的梦幻式的、潜意识、无逻辑的震惊,而是日常都市生活给予现代人的切肤之痛所引起的共鸣式震惊:我们虫子一样拥挤地铁,我们蟑螂一样住在蜗居,我们工具一样拼命工作,我们商品一样堆积成堆,我们群体而来却形单影只,我们找不到存在的任何意义。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我们没有任何生命力,我们就像流水线上生产的一个个一模一样的零件......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我们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这样的生活。这是我们共有的都市经验,只不过石田彻也将这一切以视觉拍案惊奇的方式深度再现。在我看来,石田彻也的画作试图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消息:地狱或者真的存在,它不在别处,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恰恰是石田彻也对日常生活所具有的地狱意识,使得他的绘画令人不安与恐惧。亦是这一点,使得这些艺术作品在他活着的时候无人问津。人们总是喜欢夜莺的柔歌多于夜枭的涕泣:只因前者嗓音甜美,后者不但枭声凄厉,还伴随着先知悲凄的死亡预期。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107@365我们活着,却宛若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