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Cell论文奖1350万?川农教授:团队奖金仅50万 其它是科研费

(2017-07-05 10:42:22)
标签:

杂谈

近日,因为一篇发表在《细胞》(Cell)上的论文,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陈学伟团队被学校重奖1350万元。

7月1日,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推送《一篇Cell论文重奖1350万,你怎么看?》,引发网友热议。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EkJHqqPh9k其它是科研费" />

7月3日,论文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在个人博客发文,回顾了陈学伟团队获奖的前因后果,并对1350万元的组成进行了解释: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其余1300万中,50万元是一次性资助的科研经费,1250万元是分5年资助的科研经费。

4日,针对网友们热议的“重奖论文会败坏学风”等说法,李平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科研人员不会为获奖而做研究。

▲颁奖现场 图据四川农业大学官方网站

​热议

一篇Cell论文到底值不值1350万?

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可引起大幅减产,严重时减产30%-50%。川农大教授陈学伟的研究团队与国内外专家合作,经过7年多的探索研究,终于发现水稻天然变异位点,这将有望提高水稻自身免疫力,解决抗病基因耐药性的国际难题,为防治“稻瘟病”提供新路径。

其论文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后,6月30日,学校对陈学伟研究团队进行表彰,发出共计1350万元奖励和支持经费,并特聘李伟滔副研究员为教授二级岗,连升三级。

随后,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推送题为《一篇Cell论文重奖1350万,你怎么看?》的文章称,科学家需要奖励,科学家也需要荣誉,然而因为发表一篇高分期刊的论文而获得数十万、成百上千万元的重奖,这种评价导向可能不利于科研本身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年轻一代科学家做科研的态度,甚至由此滋生为拿奖金而发论文、为写论文而做研究的倾向,甚至干起造假、抄袭的买卖。“知识分子”主编饶毅曾经把重奖CNS论文(国内对《细胞》(Cell)、《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三大顶级杂志的简称)称为“拜杂志教”。他说:“把发论文变成政绩工程,过分崇拜刊物,不看内容,迟早会出问题。”

很快,网络上掀起“一篇 Cell 论文值不值1350万”的讨论。虽然大多数网友正面评价学校的奖励力度,但声音不一,有说多了,有说少了,也有说不应该重奖论文败坏学风。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EkL2SiZA5w其它是科研费" />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EkL2SmV5cm其它是科研费" />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EkL2Sld9LE其它是科研费" />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EkL2V5BQX2其它是科研费" />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EkL2UVnzxQ其它是科研费" />

回应

奖金仅50万元 其余为科研经费

7月3日下午,论文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在个人博客上发表题为《关于Cell论文学校奖助的那些事》一文,对1350万元的构成进行解释。

李平称:“标题有些误导,不认真看确实会认为给作者奖励了1350万元。其实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其余1300万中,50万元是一次性资助的科研经费,1250万元是分5年资助的科研经费。好在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还是认真看了奖励文件的,虽然得出的奖金是50万还是350万有分歧,但总不至于是1350万。”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EkLNQa22eO其它是科研费" />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EkLNQOke4O其它是科研费" />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EkLNQC83Pc其它是科研费" />

此外,李平也对该论文能登上《细胞》的原因做出了解释:一是发现的天然变异位点极其难得,且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时,对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没有明显影响,应用价值大;二是在水稻等植物中清楚完整揭示了这种抗病调控新机制。论文审稿专家们评论说:这是一项罕见的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都具有很高影响力的杰出研究成果。

李平称,最为高兴的是,能得到连续五年的持续经费资助,这样可以让陈学伟的科研团队更加专注于科研,开展一些更有意义而需较长周期的研究课题。

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李平也逐一回答了多个焦点问题。

陈学伟 图据四川农业大学官网

​焦点回应>>>

1.这算不算重奖?

“20多个作者 50万分下去并不多”

许多网友误认为奖金为1350万元,就有了“重奖”的声音。而事实上,其中仅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其余1300万元都是科研经费。

李平说,四川农业大学有相应的奖励政策,之前川农大对发表在《自然-遗传》上的论文作者也予以了奖励,奖金也是50万元,但可能因为当时资助的科研经费没有这么多,所以没有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李平说,这种奖励算绩效奖励,这篇论文国内外作者加在一起有20多人,虽然团队内付出和贡献不一,奖励会有区别,但50万元即便平均下来,每个人也就2万元左右,并不算多。

2.科研经费如何使用?

“按财务制度执行,不可能落入科研人员腰包”

除了奖励,还有不少科研经费,这个如何使用?

李平称,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财务制度来执行,决不可能落入科研人员腰包。

今年52岁的李平说,川农学术氛围很浓,奖励反而是其次的。“我是二级岗教授,算上工资加绩效等,每月拿到手1.2万元左右,加上年终绩效奖励等,一年也就20来万,在高校中不算高的。”李平说,“各个学校有各自的考核办法,有些高校的老师如果长期没有高水平论文发表,岗位级别就会降低,也就直接降低工资水平,所以并不一定要体现在对论文的奖励上”。

3.重奖论文败坏学风?

“科研工作者不是为了获奖而研究”

网上有声音称,重奖论文这种评价导向可能不利于科研本身的健康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年轻一代科学家做科研的态度,甚至由此滋生为拿奖金而发论文等。

李平认为,相信绝大部分做科研的人不是为了得奖而去做科研,而是为了科研本身去做的。

“我们做科研,谁能保证自己的东西能达到获奖的要求呢?能达到什么程度呢?也许做一辈子科研什么都没有也是有的,一生没有获奖的大有人在,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不努力。”李平说,从事科学研究也是一种职业,既不能推得太崇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艰辛,守得住清贫,还要接受得了可能一生无为的凄楚。

4.论文应用后,水稻增产远超想象?

“提高抗病性,不降低产量和质量”

有网友说,该论文应用以后,将使水稻增产的幅度远超想象。

李平说,这个并非论文的主要内容,该篇论文主要说的是天然变异位点极其难得,这一变异位点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时,对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没有明显影响,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此外,也清楚完整揭示了抗病调控机制,发现的新抗病调控机制在水稻等植物中尚属首次。

“抗病性通俗地说就是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一般来讲,作物提高抗病性多少影响产量和品质等,就像一个人要抵抗病魔一样,肯定要消耗你的能量,而这个基因就达到了抗病性和产量的有机统一,既提高抗病性,又不会降低产量和品质。”李平说,该项研究阐明了新型广谱持久抗病的分子机理,为水稻稻瘟病广谱抗病育种提供了重大理论和应用基础,也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开展相关新型抗病机理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借鉴。

5.科学家不如明星收入多?

“行业不同不比较,每人付出的劳动都值得尊重”

除了一些质疑声,也有不少网友表示,现在有些明星一场演出就是几十上百万,比科学家收入多多了,就是该重奖科学家。

对于这种说法,李平很淡然。他说,行业不同,不要去比较,我们尊重每一个行业劳动者的劳动所得。不应拿科学家去与明星比较,因为行业不一样,经历的辛酸、艰苦等不一样。

“我认为各个行业有各自的特点和辛苦程度,演艺界有收入高的明星,也有大量二、三线工作者,他们付出了很多辛苦的劳动,也没有获得很好的收入。”李平说,各个行业的劳动者,只要是合法收入,都应该得到尊重。

红星新闻记者 蒋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