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成都限购政策一出,记者的一位同事整个人都不好了,各种新政解读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又一条,而且是越转发越绝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深深的抓狂。
为啥?这还得从她买房没看学区说起。
1
去年3月,记者的同事刘小妹儿喜气洋洋地跟男盆友扯了证。12月,小俩口买了新房,可谓喜上加喜。刘小妹儿说,新房位置极好,位于XXCBD商圈,距离XXX广场不到一公里,电影院美食城购物娱乐一应俱全,旁边有地铁有医院有……(以下省略3000字)
而出于职业习惯,记者当时想了解对应啥子学校,刘小妹儿大气地挥了挥手,说,不知道。不过年后,很大气的刘小妹儿还是忍不住跟记者打听了:XXX小学怎么样啊?好像是我家房子的划片学校。在得知那是一所很不怎么样的学校后,刘小妹儿也并没有沮丧,反正还早,到时候再买一套学区房就行了。
可是限购政策的出台,完全打乱了刘小妹儿心中的小算盘。
帮你理一理 成都最新的限购政策
想要在成都新增的限购区域(包括高新区西部园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新购买住房,有一条要求是“自2016年10月1日以后,尚未在12个限购区域内新购买商品住房”(刘小妹儿刚好是去年12月买的),而且这次二手房也纳入了限购范围。
也就是说,有户籍有社保也有钱的刘小妹儿,没有了购房资格,而且是新房、二手房都买不成。
她转发限购新政的第一条朋友圈只打了两个字:哦豁。
2
连娃娃都还没有的女青年尚且如此关注学区房,就更别说面临娃娃即将上学的家长了。
新政限制了成都本地人,更限制了外地人。
前段时间,记者老家一位亲戚才来成都看过房子,打听过学校。他女儿还有一年多上小学,考虑到成都的教育质量更好,所以他打算在成都买套学区房,把女儿的户口迁过来,送到成都来读书。
然而前两天限购新政一出,他的计划也随之化为泡影。因为新政要求,限购区域购房者必须有区域内的户籍,或者在区域内连续不断缴纳社会保险24个月以上。
这里再啰嗦解释几句,高新区南部园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分别“独立”限购,其它新增的限购区域(同上)之间则可跨区买房,当然,高新区南部园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户籍,可以在其它区跨区买房,反之则不行。
不仅如此,新政还严禁补交社保违规买房,同时不再将缴纳个人所得税,作为取得购房资格的途径,这就切断了弄虚作假的可能。
比如记者的这位亲戚,没有成都户籍,也没有在成都缴过社保,但他看中了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一套学区房,在新政出来之前,他可以找到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开公司的朋友,假冒朋友公司的员工补交上社保,然后拿着假社保去骗取天府新区的购房资格。但现在,这种操作已经没有可能了。
可以说,限购新政也将一众想在成都购买学区房的外地“壕”,挡在了门外,连双流、温江、郫县、新都等郊县都买不成。
3
学区房要不要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没有哪个家长想让娃娃输在起跑线上,大家用尽力气想尽办法,为的就是把孩子塞进一所好学校,所以哪里的学区房一旦稍有风吹草动,便能立即触发家长们的敏感神经,迅速让其成为热门话题。
近段时间,攀成钢片区的成师附小慧源校区、天府新区的“四七九”等,就将学区房的话题炒得甚嚣尘上。然而,无论如何,购买学区房都是有风险的,而且并不存在从幼儿园到初中,这种一劳永逸的学区房(注:按理说成都所有的房子都是学区房,记者这里的学区房指的仅为能读到好学校的房子)。
另外一位朋友在买学区房时,就曾经历过一个无比纠结的过程:
比如看中了某个好小学旁边的房子吧,发现这个小学对口的初中都很差;找到一个小学不错,对应摇号的初中也大都不错的吧,房子又是那种让人难以下手的老小区,连停车都困难;终于满足了学区还不错,房子也不错的,那房价确实又让人望而生畏,而且还无法100%的保证娃娃摇到那四所当中的两所好初中去,想一想着实不划算。
折腾一圈后,去郊县看看吧,这样一来,初中中心城区的大摇号就参加不成了,只能报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而且希望渺茫。不仅如此,中考的时候,也无法参加中心城区学校的统一录取,比如想考石室文庙,都只能作为外地生去参加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和全省的尖子生一同竞争……想想都觉得算了,最后这条路也只得作罢。
她当时说,真是选得脑壳都要炸了,而且把自己活生生地逼成了一个成都教育政策的“砖家”,因为只有了解各种政策,在买学区房时,才能权衡其中的利弊,才能看得长远,不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毕竟房价不便宜。而现在限购来了,家长们想必得更加小心,因为机会也不多了。
再说家长们即便买了学区房,学校的划片得不得变?学校会不会突然扩招或者停招?说好的公建配套修建某某名校,最后会不会变成另一所学校?这些都是牵动着家长们敏感神经的不确定因素,而每一个不确定因素脱离家长预期的改变,最后都会引发一场社会热点。
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