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腹有诗书气自华。近日,两档主打文化的节目《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成为爆款,在朋友圈各种引发话题和转发,在一众以真人秀为主的综艺节目中成为“一股清流”,撑起了文雅的一片天。有观众认为,这样的节目用沉静、纯美对抗一众歌舞升平的喧嚣,用独树一帜的特立与自信传播了文化。文化类节目不少,今年特别多。似乎离现代社会有些遥远、冷门的古诗与信件,为何在网络时代带来一股热潮,究竟是意料之外,还是情理之中?

16岁少女夺冠 是行走的诗词库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在董卿动情的结束语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于7日晚正式收官。年仅16岁的复旦附中小才女武亦姝最终赢得桂冠。在过年的10天里,《中国诗词大会》刮起了一阵收视狂风,无数家庭守在电视机前围炉诗话。观众既为参赛选手的才情所折服,又赞叹节目“有诗意有温度”,不少观众甚至掀起了学习古代诗词的热潮,开始背诵那些千古流传的名句。《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陈更、叶飞、白茹云等,此起彼伏地登上微博热搜。
武亦姝,更是被网友说成是“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一切幻想”。武亦姝,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爱好传统文化。虽说小姑娘是00后,但诗词储备量完胜绝大多数人。在她第一次亮相时,9道题全部答对,战胜百人团中的308人。此情此景,让主持人董卿也惊讶不已,要知道,在这个环节里,一般获得200分就算很厉害了。在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环节中,小姑娘的表现更是出色。当期飞花令的主题字是“月”,武亦姝答题过程中全程微笑,比赛中当她第二次说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需要重新再说一句带月的诗时,武亦姝脱口而出的是《诗经》里《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现场评委拍案叫绝:“这肯定是童子功,从小积累到现在!”
16岁的小才女果然不负众望,最终在7日晚夺得冠军。这位把陆游、苏轼、李白封为自己“三大偶像”的“00后”说:“喜欢诗词是一件很单纯的事,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意,在现代语言中很难找到。”武亦姝说,自己从小喜爱读诗词,只要是一聊到古诗词她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我觉得古诗词里面有很多现代人给不了我的感觉。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享受诗词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

明星用声音读信 传递有趣的历史
无独有偶,另一档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同样收获了观众最由衷的掌声和喝彩声,没有炫目的道具舞美,一个演员,一个讲台,一封信。录制现场只有这些,五期过后,《见字如面》依然维持住豆瓣9.0的高分,被誉为“浮躁时代里的一股清泉”。《见字如面》是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这档新颖的节目由成功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两档“文化节目“的实力文化制作,《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继玩转汉字和成语之后,这次又将目光聚焦在书信上。
这档节目里,张国立、何冰、归亚蕾、张涵予、王耀庆等戏骨用声音演绎过去的大师、作家写给爱人、孩子、知己的信。最精彩的,是张国立、王耀庆朗读的是戏剧大师曹禺与画家黄永玉1983年的往来书信。在这次私人笔谈中,黄永玉向曹禺直言,“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曹禺并未恼怒,反而如获至宝,还把这封信裱装进相框,挂在家中墙上,时时警醒自己。他在回信中由衷地希望,“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没有客气,没有心机,有的是朋友间去掉恭维魅惑的“洞见”,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坛一段赤诚相见、见骨见血的交流。
演员何冰朗搜的是编剧蔡春猪写给自闭症儿子的一封信,这封信在当年击碎了所有父母的心,但何冰读来又有新的生命,如同绝望中的星星之火。归亚蕾读的是萧红写给弟弟的信《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还有蔡琴写给已故爱人杨德昌的信《让他活在我的歌声里吧》,这封“史上最佳放手信”,曾是蔡琴对十几年感情的尘埃落定。很多人喜欢她用那被漫漫岁月抚摸过的低柔嗓音回溯蔡琴面对前夫死讯时的千头万绪,平静却动人。值得一提的是,所读信件力求有趣有幽默感,如蒋勤勤朗读的末代皇后婉容写给末代皇妃文绣的信,据说婉容没事就会给文绣写封短信,传个小纸条,中英夹杂,互相打趣,“祝爱莲女士进的好,拉的香”。入选的信件中有一封是2249年前,秦国将士黑夫和惊两兄弟写的家书,信中,兄弟俩除了殷殷问候家人外,毫不隐讳地向家人要钱要新衣服,此外还告知,官府因为他俩卫国有功已经给家里授予爵位,文书应该已经送到了。
文化类节目 逐渐得到广告商认可

总导演关正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筹备《见字如面》,最艰难的莫过于信件选择,在筹备之初,节目组联系了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馆和档案馆,最终节目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晴民初一直到现在。而最为重要的是,最终入选信件标准其实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
从此前玩转汉字和成语之后,关正文团队又将目光聚焦在书信上。他表示,我们的文化产品、精神生活需要多样性的生态与品种。但是,现实情况是人均读书的时间太少了,用于娱乐的时间太多了,“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应该是主流的,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们就是做了一件符合常识的事情。也有人评论我们就是做了本来就应该的事情。我没去做那些短期的风口,从市场角度来讲,这也将是市场的一个主流。当然这样也跟观众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有关系。”关正文认为,《见字如面》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文化节目,相反也是娱乐、也是消遣,“但是很多人强调感官的快乐,上了一天班,很累,不想思考,不爱动脑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精神的愉悦。人生要有价值,不可能在娱乐中就这么获得。一个民族要靠创新转型、驱动发展,这不是一个学习进取型的民族,而是一个慵懒的民族。”
事实上,这档如今口碑收视双丰收的节目目前还没有冠名,关正文表示,像文化类节目大众传播的可能性、市场价值实际上也需要我们先把市场做出来,广告商才会跟进,“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已经有很多广告投放客户和我们在积极的沟通与互动。估计很快就有成果,第一季应该不会亏钱。”关正文回忆,自己的团队本身就不是一个挣快钱的,更看重产品的长线价值、长久盈利能力,“我们之前的节目也是经历了同样的历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是由第一年的500万涨到了第二年的8000多万。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有这么多的观众的支持,《见字如面》的市场价值是显然的。”
文化节目 需要娱乐和文化相结合
文化节目的走红,究其原因是什么?《中国诗词大会》一位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认为,中国人的文化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认为,如今读诗读信系列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又能改变以往文化宣传“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观众的距离感消失了,传播效果自然好了。
有声音认为,《中国诗词大会》带动了全民学习、诵读古诗词的潮流。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推广方式,真正实现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了全民基础。《中国诗词大会》选手、新都一中教师夏昆就坦言,自己也会用诗词去影响自己的孩子,“‘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的生活达到吃饱穿暖的标准后,对美的追求提上议事日程,希望孩子有更多优良的禀赋和美好的素养。”《中国诗词大会》学术顾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定广教授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学生不容易体会到诗词中的意境和美感。
“视频节目归根到底是大众化产品,文化类节目也不例外。有足够的人群有文化爱文化,这是客观事实。”《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认为,文化节目之所以走红,是因为节目集中精力展示了中国文化之魅,这种魅是历史的、文学的、情感的、朗诵艺术的,以及静谧美学所产生的互动联想回味的,是在喧嚣流行的今天人们所缺少的,又特别需要的一种体验。(红星新闻记者
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