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杂谈-后人的惭愧
(2023-04-27 08:10:20)后 人 的 惭 愧
一句《论语》,一句《诗》,真叫后人惭愧。
《论语·乡党》:
色翅色斯宾词,提宾举矣句谓:举翅色,翔雉飞而后集停。曰子曰:“山梁雌雉,时得其时哉时哉!”子路共共,通“拱”,拱手之,三嗅“狊”的白字,展翅而作飞起。“之”不可作主语,但前句宾语“之”,可作后句主语。
《小雅·小宛》:
螟蛉螟蛉,联绵,双音单纯词,大青虫有身上有子细腰蜂产的卵,蜾蠃蜾蠃,联绵,细腰蜂负背之。
“色斯举”,是雉飞前的动作,末句也可见。多么直白、简洁、生动的文字啊!但训诂说指“脸色”。注释汗牛充栋。至真、至美、至明的文就毁了。这里只有一点点语法,宾语“色”前置,“斯”,宾词,结构语词,用以提宾,古文司空见惯,经学家是不承认的。历代多少能人,怎么转不过这个弯呢!人们还在研究“色斯”是什么,字典居然有解释。知友说:“圣人说话是自然的。”
“蜾蠃养螟蛉为己子”,代代相传,津津乐道。《诗经》贴近自然,原本没错,误解源于《郑笺》的错觉,秀才的张扬。《诗》,最接地气。地气是秀才的短板。
惭愧緣于语言。语言是载体。我一直在呼喊。《谈谈教育的误区》,刊于《读天下》2018年第20期,末尾曰:“语言,是教育的钥匙;文化,是教育的收成。”语言教育,训诂授人以鱼,语法授人以渔。训诂是大海,语法是大道。不能舍大道,入大海,失去方向。语法是自然规律,最重要,也最萧条。至今中小学,既无语法课本,也无词性字典,效率和文化的损失,太可惜了!
眼下学生,深陷题涂,在泥淖中滚爬,经不起的,就跳楼。要改变,靠什么?靠教材与教法。人说:“一篇文章,表现所有水平。”一本教材,也一样。新灯旧灯,关键在人才的水平。老一辈的语文,比我们好。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们的夕阳。我们要珍惜那份余晖,不要自大,认为自己水平,高过他们,课本一律更新。课本,语文尤其重要,门门教材,都要用到。表达能力,也是一样,个个学生,不可或缺。
语言好了,惭愧没了,才对得起学生,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四书五经》。多么灿烂的文化,不以其多,而以其精。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