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知友(七)
(2023-04-01 09:57:27)知友(七)
37
知友
2016,12,23
你举的例:闹柬(西厢记曲目,=为柬而闹)、 盘夫(=盘于夫)、 挠心(=挠于心)、 烧包(北京土话,撒钱,用完了钱),很好。闹柬,既可视作动词为动用法,也可视作动状词组,二者是有重叠的,但结构类似,都要用到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省介词。其余,似皆为动宾词组,其间不得加“于”。至于三字,我不算词组,比如“告师氏”,肯定算动词特殊用法,“告”为对动,向师氏告假。
38
知友
2016,12,24
很高兴你进入我的系统。汉语词组(双字),遵从句子结构,是拼音文字望尘莫及的。所以,汉语识字千五,可以阅读,英语识词八千,离不开词典。像现在这样教汉语,教语法,效果太差。
比较而言,你大学时的语言课,开得不错,特别是英语。不过,这是基础的基础,离实用,路途还很遥远。为了阅读英语原著,光短语动词,我就背过一本书,计五六千。比起单词,它难记百倍,因为大多毫无道理,组成成员,不着一丝原义。汉语不难,英语不易。也许比法不妥。
上文系发信后写。接着收到你当天(23日)复信。读后,有点灰心。你还是在你系统。我的动词,不分及物、不及物,句子结构自会体现。你的观点,同那老师,把介词宾语当成宾语,得出“去北京”为动宾关系。其实,那个省略的介词,不归动词,归介词宾语北京,组成介词短语,功能多多,作补语是其一。介词短语,是我系统的唯一短语,容量大于词组,不限二字,所以能容“北京”,甚至更长。功能限于表、定、状、补。词组,功能齐全,能作主、谓、表、宾、定、状、补。
词组,你上封信进入了,这封信又退出了。我区别动宾、动补,极为简单:中间不能加介词“于”,为动宾,能加,为动补。挠,搅也,按你系统,也是及物动词。心是可搅的。烦心,在我系统,“心”也是宾语,“烦”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心烦。不过,最终词意,得由句定。我还是这句话:词虽分类,可以活用,一字多义,义关词性,皆由句定。
知友,我们讨论,缺乏共同基础。你是现代汉语语法系统,我是《诗》语法系统。我的宏愿是,顺承《诗》的语法,参照英语,建立汉语语法系统,不分古今,使其合于语言规律,简明到F=ma。古今变化,从中显而易见。英语语法书,全国四级考冠军教师编的,与我的汉语语法纲目,不谋而合。薄冰是传统的,落后了,不能作考分教材。
现代汉语语法系统、争论,正如你说,没有意义。语言犹如世界,千变万化,受制于规律。规律是不变的,虽则正确是有条件的。规律藏于现象,是我最欣赏叔本华的地方。他的名著,我可以读几遍,黑格尔的,我读不下。《风雅注说》封面,编辑说太素,他哪知我后来是照虎画猫,模仿叔本华那本名著。我原选土色纸,着《辞海》大苇莺图,因为我认定它是雎鸠,沮水之鸠。《风雅诗文》封面,就是大苇莺图,我称“芦苇上的关雎”。
39
知友
2016,12,25
非常感谢你的信。你讲得很清楚。“凡是不及物动词直接带宾语了,就是使动关系。”这提法很新颖。我的定义是:使动,使,或让,宾语动,或怎样。使宾语动,是主谓关系。使宾语怎样,是主表关系。主表关系,是形容词,用作动词。部分使动句,后来变出“把”字句。我没说“挠”是形容词,我说烦心的“烦”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心烦,即:使宾语怎样,是主表关系,心是烦的。挠心,是动词正常用法,我说搅心。
六大问题,答复如下:
一、您的系统,是否想说明现代汉语问题?
答: 是,及大纲,不及细目。
二、您的系统是准备从诗经中归纳,回到诗经结束?还是从诗经出发,纠正文言语法和白话语法的不足?
答:前否,后是。汉语语法,需要他山之石。
我的语法很简单。句子结构,同英语,即:主、谓、表、宾、定、状、补。语法功能,多靠语词:词虽分类,可以活用;动词,有其特殊用法;省略发育,语序多有颠倒。句子材料,较英语,有同有异,即:字即词,双音词、叠音词例外。例外即特殊词:联绵、连绵、叠词、复词、重言。除了词,还有词组,复合词组,成语,和介词短语。
三、您觉得白话是不是走了错路?
答:白话是自然发展,白话文则走了错路。
四、您觉得白话与诗是什么关系?白话与文言是什么关系?
答:白话与诗,各门各户。而《诗》,理好语词,就是文言,先秦口语,白话之宗。文言是没有音韵语词的《诗》,白话是文言的自然发展。
五、您是不是觉得汉语只有词法句法关系,有字皆词,没有构词关系,语素(词素)存不存在?
答:所言术语,我皆不用。字即词,双音词、叠音词例外(特殊词)。我不用构词。你可能把词组(双音实词组合)看成构词。语法,目为句子材料,纲为句子结构。汉语词组、复合词组、成语,类同句子,是结构的。
六、您觉得训诂与语法,到底哪个是根?(这不应该问您了,我知道您一直把语法看成根。您说表达精确的语法,我正好相反。语法只不过是各家说各家的罢了,讲得通就可以成立。但词意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语法没有训诂作底子与游戏差不多。上次您说做对子训练语法是最低效率的,我的看法也是正好相反。它是让学生在辨别词意的基础上看语法关系。不是在语法关系相同时弄明白语意。)
答:训诂是目,语法是纲。谈不上根。训诂解决部分句子材料。语法解决句子结构。训诂最怕虚词,因为虚词是语法的。我极同意词意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但正确同语法有关。词应当包括虚词。虚词失义,语法有错,词意必舛。训诂问题,就在这里。大家如毛,说《诗》,难免荒唐,就因为他只重训诂,无视语法。训诂与语法,是双腿,不可或缺。
40
知友
2016,12,27
这条“发现”,既然非你首创,我就不用了,况且我的系统,动词不分及物,不及物,句中自明,结构分析,无需靠它。
你在你的定义域,我在我的定义域,所以我们谈不拢。
我的词组,限于二字,且是实词,按句子结构组成。“靡所与同”,“所与”也是二字,但“与”为介词,非实词,故是介词短语,不是词组。实词、虚词定义,我很严格。词组超过二字,注明复合词组,可从细作结构分析。《诗》中有动状词组,未见动定词组。连动、同位、兼语、固定,皆可换个角度分析,就取消了。
定语、状语后置,于古文,是普遍现象,白话文去之,造成长拱句。
西化前,如《儒林外史》《红楼梦》《老残游记》,及明四大奇书,是白话;西化后,是白话文。这是我对二者的定义。我攻击后者,绝不攻击前者。白话文完全可以写精练。我同感。好的白话文,同好的文言文,不过一步之遥。
你说我定义域出了毛病,是拿你的定义域来衡量。现代汉语定义域,是我最感冒的。舍纲从目,标新立异,不得要领。简单变复杂,复杂无止境。
“这瓶酒他喝醉了两次。”他,代词,主语;喝醉,动补词组,谓语;了,时态词;两次,偏正词组,状语,后置;这瓶,偏正词组,定语;酒,名词,宾语,前置;句子未超出《诗》,语序颠倒而已。
“这部电影他请我看。”即:“他请我看这部电影。”他,代词,主语;请,动词,谓语;我,代词,宾语;看,动词,宾补,与宾语我有主谓关系;这部,偏正词组,定语+名词(部,数量词,可归入名词),定语;电影,偏正词组,“看”的宾语,前置。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千里,偏正词组,作状语,可省介词,即“以千里”,饰“见王”;而,状词,状语标志;见王,动宾词组,主语;是,系词,表语标志;予,代词,定语;所欲,偏正词组,欲的东西,表语;也,语词,肯定语气。
41
知友:
2016,12,28
读你信,前面说的,我极赞同。但到释句,无比遗憾,分道扬镳,在所难免。你的词组,使汉语的强势,失去半壁江山。我坚信,我的《语法纲目》,能治“这些东西”。我的不满,我的执着,在此信念。白话文可以写精炼,你的好语段就是,它像去了音韵语词的《诗经》,或加上节奏斜线的英语。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诗》必曰:“千里见王,予所欲也。”省状词“而”和系词“是”。
“是”在古汉语,一为语词,一为代词。系词“是”,源于代词“是”。“所欲”“所与”,“所”为特殊代词,可表人、事、物,但得在词组、复合词组、介词短语,才能充当句子成分,所以,我作为例外的实词。加州大学的教授,在她的《古汉语语法》里,讲得很清楚。
你能否谈谈,汉语语法,对主席这句诗的解释:乌蒙磅礴走泥丸。尤其是“泥丸”二字。说这首诗的人太多了。我都不满意。
42
知友
2016,12,29
你回得这么快,令我意外。你老怕伤我,一点也不。今后,你什么话都可直说。我有短板,多仰赖你。诤友可贵,别当我长。
我盼望你同我相合,结果基本落空了。“走泥丸”,若为动宾词组,按你,则是使泥丸走。我释:在磅礴的乌蒙山,行走如泥丸。前句:在逶迤的五岭,腾跃如细浪。磅礴,逶迤,联绵,定语后置,饰乌蒙、五岭。乌蒙、五岭、泥丸、细浪,偏正词组,作状语,省介词“于”。于,在也,如也。并列、偏正词组作状语,无论前置后置,往往省介词。乌蒙、五岭,前置;泥丸、细浪,后置。全诗充满了英雄的气概,革命的乐观,和胜利的喜悦。
主席诗词,登峰造极,既浪漫,又现实。行家重椟轻珠,说格律欠工。总理的诗,不能望主席颈背。“大江歌罢掉头东”,即歌罢于大江,掉头往东。大江,偏正词组,作状语,省介词。掉头,动宾词组,状语。东,名词作动词,往东。语法是通的。
语法是达意工具,这点中外无异。对语法的看法,我们水火不相容,但这不影响我们的友谊,和我对你的感激。《小春草》,我也说,作者写一半,读者写一半。前提是:语言无障碍。此后感应,各人自便。
你对复句的观点,我很赞同。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栂》)文句,自然为贵。《庄子》,行云流水,郁达夫步之。语言,是有美与不美。一代不如一代。《史记》不如《左传》,《汉书》不如《史记》。唐宋八大家,周作人不屑,我叹其语言,不能望先秦颈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