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鸿兵所译《常识之败》

(2022-05-07 19:13:47)
分类: 生活日志
由华尔街的一份微名小卒,劳伦斯.麦克唐纳所著,宋鸿兵翻译的《常识的失败》,居然花了一年多去阅读。
shame!
说明自己这一年,没有读过什么新的书了。虽然,……,书柜里也没多少书,是没读过的。
直到最后这一周,通勤时间重新多了起来,这本书也就很快读完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自己以往的阅读,一般是利用通勤之中的碎片时间。一旦有时间在办公桌前坐下来,那就是干活嘛!即便休闲,也只是在网上阅读,不会换个动作,再翻开书本阅读。但是自从新冠问世之后,通勤几乎完全停止了,本来用来阅读的碎片时间,就没有了。倒是可以在家里,一直坐在当作电脑屏幕的电视机前。不过习惯已经成了自然,除非需要在线下,查找阅读资料,比如专业课本之类;但休闲目的的阅读,这时候不会开卷散心的。

但是,一直坐在电脑前面,时间长则长了,工作效率其实也不高。人的注意力会分散,这与衡水模式之学习效率,其实提高不起来,道理一模一样。自已因此会偶尔发发贴,止止牙痒,权作休息,(通常也是网上阅读,有感而发的一瞬间);除此之外,就是经常周围走走,或者做做健身,或者干脆就(相当固定时间)到健身房游泳池,舒散一下身心,代替上班的通勤。这样,坐下来的工作效率,倒是可以保持了,但是原来用来阅读的通勤时间,就没有了。

无论是当初,每周需要深广港地往来,还是后来回归穗城,天天地铁往返天河上班,通勤时间其实颇多。因此阅读速度和阅读的总量,也颇为可观。正常情况下,类似《常识的失败》这类消闲书,一周之内就可以读完。即便颇消耗时间的名著,诸如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或者米塞斯的《人类行为》之类,基本上也可以一个月之内读完,并且完成重点章节的消化。
So,疫情之后,居然一年才读完一本《常识的失败》,可以算是本人自小学毕业之后,阅读最缓慢的一段年月了。
Shame!

说说这本刚刚读完的《常识的失败》,它是一部“普通人(宋鸿兵)翻译的,普通人写的时闻著作”,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宋鸿兵会产生,诸如“货币战争,需要金本位”这些怪念头。作者劳伦斯.麦克唐纳是一名华尔街的普通人,但不是一个穷人了;在他的身上,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企业单位中,也算有点分量,但是目睹方向舵被摆向触礁的位置,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干好本职工作,随时为“弃船,跳海”作准备,但不会辞职!——>>现实中,跳槽再聘,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些名校刚毕业的小朋友们,几年后,他们就会感受这个现实。

在过去的年月中,与作者类似的,深有同感的“我们这类人”,多多少少都会因为公司分的认股权之类,相较当时的股价,自以为“可以退休了”,——>>指积蓄在百万美元以上;——>>但却因为持股抛售限制,最终只是过眼云烟!总是早在能够兑现之前,股权所在的企业本身,就因为可见的触礁,而在引入新的“投行战略投资者”之后,令自己的股份几乎归零!相比之下,劳伦斯.麦克唐纳就要幸运得多,虽然他的雷曼的工作股份归零了。但是他在互联网高潮期,高价卖出的“自己创业的金融小网”,让他有了第一桶金。离开雷曼时,他的财产是300万美元。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当然是很不错的。

不过别担心,新的一代工作人,相信不会再有“工作职务股权激励”这些玩意了。大概是因为,小学生……不容易理解吧?

作者劳伦斯.麦克唐纳是一个普通人,学历马虎(本科不是常春藤,还没毕业!),找工作非常艰苦的。但终于得偿所愿之华尔街工作,挤身于“名校高材生”的操盘手圈子里,赚到自已的工资和佣金,符合一般所称的“草根励志”的白手起家标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作者,大学毕业后,从推销猪肉和骗人的垃圾债券开始,最后通过扮演成送比萨的快递哥, 华尔街上窜下跳,求职上百次,却仍然一无所获的经历。(他后来进入华尔街,实际上是吃了自己“曾经与同学一起创业,并且及时脱手赚了钱”的小资历,相当于熟人关系)。

这个经历,我自己也曾经争取过。那是因为老板总是以“侬没有推销经验”,(意思其实是说,你没有牛人的关系),一脚就把俺踢回到技术部门。但是永远是给人家胡乱推销出来的烂项目擦屁股!所以,无论是从“为自已的职业推销”,还是想打破这个天花板,我都争取到第一线,尝试一下通销工作。实话实说,虽然是兢兢业业地跑过街,拜访了诸多大人物;结果是失败的。咱国的商业环境,至少在“销售环节”,其实不存在“商学,营销学”这类学堂上的市场环境。如果不是小商品跑渠道,(这个不太适合我),似乎真的需要牛人政治,走后门才行。

作者劳伦斯.麦克唐纳作为操盘手,他认为自己是“华尔街最牛的之一”,——>>这应该也是作者自我推销的一部分,他还想重操旧业吧?——>>他“浑水式的做空特定公司”的令人感兴趣,但是,既不容易复制于美国,因为需要强大的企业背景财务研究力量;也不适合中国股市。因为中国股市一方面很难做空,其次是信贷资金,主要通过“关系途径”流向关系牛人的企业,而与企业本身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太大关系。结果就是中国股市中的做空,很难通过财务背景的研究去实现;只能走博弈的办法,所谓“专找黑天鹅”之类。这样的话,风险要比华尔街更大。

中国股市之中,有许多“庄家的传说”,——>>基本上都是假的,类似于一种魔幻文学,——>>其实,劳伦斯.麦克唐纳所著就是一部“庄家内幕的真实自诉”。

劳伦斯.麦克唐纳笔墨最重的“次贷危机”,反而没有多少阅读价值。因为,跟随着经济史的阅读下来,对于次贷危机的成因和续后,我自己,甚至比劳伦斯.麦克唐纳连带宋鸿兵在内,更理解次贷危机。(宋鸿兵更是千辛万苦,刚挤进华尔街,正在崇拜着劳伦斯.麦克唐纳这样的“大牛”时,就被裁员出局,机会不再了)。次贷危机的原因,其实就是凯因斯主义。当普S观念的学者和人士,声称“增加货币投入,以补助弱者,免于淘汰”时,将同时破坏“市场分配急需的货币资源”的渠道,类似于“血管不通畅”,从而在货币投入源头,出现越来越巨量的货币溢出,(通常反映为m2,它的溢出倍数,与该国市场经济的(通畅)程度,负相关)。这就导致接近货币源头的企业,比如雷曼,就会接受越来越高的杠杆,直到实体经济无法承担。

劳伦斯.麦克唐纳显然没有往深处着想,只是惊叹“企业管理层,无视实体经济无法承担如此恐怖的高杠杆”,——>>如果华尔街的老板们,信奉着萨缪尔森之流的凯因斯主义学者,逻辑上就会是相反的观点,“既然货币将持续无穷地扩张(凯因斯主义),why not 保守而不追求更高的单边利润呢?”,——>>而宋鸿兵本人,无论上过什么名校,显然都没有能够消化这一简单常识。宋鸿兵的观点呈现为矛盾的结合:他一方面崇拜着凯因斯主义(学校教他的),一方面惊叹着偶像介绍的次贷危机,另一面却推崇金本位和高准备金(与凯因斯主义背道而驰)。可能因为未能看出,经济现实与理论知识的逻辑一致,宋鸿兵就写了他的“货币战争”?幻想着“无限发放(超出实体经济)的货币”,成为“经济战争的武器”?但偏偏就是次贷危机的成因。

总体上,这本书值得一读,至少,可以揭去,已经被妖魔化的“华尔街”之所谓资本的面纱。
还此书于柜,出门前,匆匆找“自己没读过的书”,一时间没找到,(明明记得还有几本的),找到一本,还没有很仔细读过的书,(因为其间的折叠记录位置,很少),放进书包。
在地铁里打开一看:原来是阿马蒂亚森的名著之一,《理性和自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