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年信息赛季回顾(上)

(2021-12-09 23:43:07)
分类: 中考高考
2021-2022年信息竞赛的赛季,帐面上仍然有,下一轮的省选比赛。大约在冬季?寒假?时间未定。
本来预计会在NOIP阶段出现的算法题型,最终没有出现;那么,是不是将出现在省选?很难假定,它不是!因为省选毕竟需要和NOI挂钩,最后到IOI仍然会以算法为主体。NOIP可以让自已的难度,直追IOI;但是上级主管单位,可以指示“NOIP不能出现超纲ACM的考核内容”,这指示都无效于IOI。因此两者之间,一定存在某个衔接点,不是NOIP,就应该是省选一级了。
不过,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个赛季已经过去了,是时侯做一点总结了。

如果说高考改革中,已经有一明言的现象:高考内容和重点,每年变20%!那么,在这两三年波涛起伏的教改时期,反映到信息竞赛上,每年的改变,大约是50%-80%。
以2021年赛季而论,改得最少的算是CSP的初赛了,与上一年对比,考核范围和形式,仍然改变了50%!而上一两年,较之前的NOIP初赛,改变比例,也是三分二以上。
考核范围、内容、深度和形式的巨大变化,令到一般性的教学和备赛,很难具备重点。但是大范围的全覆盖性学习,对于中学生也不可能,毕竟那是一个涵盖到研究生学历的学习范围。
往好里说,是高度强调了,信息学习在学习中,自已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础知识”的完备性;往坏里说,就是针对了一般机构的“模板化教学”,让学生背算法!基本上被disable了。

可以假定,有几种虚拟人格的同学,参加这一年赛季的信息竞赛。
A同学,小学学历,偏奥;为小升初“信息竞赛的参考价值,超过了华杯”而参加竞赛;同理,为小升初计,可以假定这类同学,会有一定程度的奥数拓展。
B同学,小升初学历,综合基础比较弱,投入时间有限,没有影响综合成绩;但是出于“竞赛拉动综合,总之是锻炼”,参加比赛;
C同学,小升初学历,奥数基础优良,投入时间倾斜,(低年级会比较大胆地,暂时放开主科,甚至就此停下文化课,专攻竞赛),参加竞赛;
D同学,中升高学历,综合基础一般偏优,仍然出于“竞赛拉动综合,总之是锻炼,代价并不大”,参加比赛;这类同学的综合科目通常不弱,小升初阶段的竞赛成绩,虽有,但不突出;;
E同学,高中学历,综合基础偏优,同样出于“竞赛拉动综合,总之是锻炼,代价并不大”,自中考后开始学习信息,参加比赛;
F同学,高中学历,综合基础偏优,继续出于“竞赛拉动综合,总之是锻炼,代价并不大”,初中已经有所斩获,但远未清北,继续参加比赛;

CSP的初赛,是所有同学需要参加的第一道门槛。最终的成绩,对比2020年复赛分数线略有下跌,但是幅度不大,对此是有点意外的。大致上可以从一种预测模型可以得知:2020年的信息竞赛,是以“总竞赛”的形态登场。因为其他竞赛被禁止了,基本上可以说,数学物理竞赛中有点出色的同学,临时撞运气,都会跑到信息竞赛这里试机会。归根到底仍然是,“学习过奥数,而似有所成的几乎所有同学”,基本上都参加了2020年“总竞赛”。这样就推高了2020年的晋级分。尽管有些同学可能连helloworld也写不出来。去年相对成功者,都会继续参加2021年比赛。

这一类“额外参赛”的奥型选手,处于这两三年的“机构化消化”的历史时期,因此人数应与年级呈负相关,逐年遂减。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2021年的提高组晋级分,比普及组下降得多。因为前一年升上高一的牛劲学生的数量,应大于小升初“再奥型新牛生”出现的数量。这个规律估计会延续到2022年赛季:提高组的晋级分继续下降更多,普及组的晋级分也相应下降。

再看初赛的内容,可以看到,它与复赛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内容分置。以往NOIP中,由于要考虑到“地区差距”,所以普及组总是安排有一题送分题。提高组的送分题不算明显,但是总共六题,杂七杂八,也总能捞到接近一等奖的分数。这种形态,在2020开始的两个赛季就没有了。从去年开始,普及组明显的送分题也消失了,相应代偿的现象是普及组难度全面降低。今年的普及组复赛,干脆剔除了所有算法题,只剩下模拟题!——>>选手只要代码足够熟练,学习信息的过程中,不是按一些机构教练常用的“背算法代码”的话,其实都可以拿到一等奖。

换言之,普及组复赛的成绩,与“泡代码的时间”正相关,与“算法学习的进度”,基本上没有直接关联。

那么,诸如一本通的“基础算法”环节的内容,或者说“送分题”的考核内容,跑到哪里去呢?——>>全跑到初赛里去了!初赛的算法理论内容含量大增:向下用基础算法挤走了若干原来的奥数内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诸如去年的奥数娃在这一卷上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再次体现了复赛的精神:谁泡程序多,谁占优势!向上呢,初赛如以往一样,往上一直考到ACM的算法。

因此总体上,今年的初赛卷子,无论是普及组还是提高组,都比往年难了。原因是:算法内容明显增加了比例,而档次并没有下降。

我在赛前,准确预计到普及组,会以模拟题为主,把算法剔除出普及组。在提高组上,反复掂量后,仍然认为,将是以模拟题为主。理由却是因为,NOIP的选拨将是以CSP提高组“非零晋级”,这样的话,CSP就不是主战场。(有家长送孩子上课时,向我道贺时;我说“CSP的成绩不重要”,很多家长还不太理解)。这样没有理由在CSP阶段加算法难度,所以仍然是模拟题。
结果是猜对了。如果“久学算法”的信息生,在CSP提高组上,试图用算法思路去解题,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估计结果都是挺失落的,如果不是太悲剧的话。特别对停课竞赛的同学来说。

再对比几种虚拟人格的同学,他们在今年赛季的大约遭遇。
A同学,会发现信息初赛,比华杯难太多!但是“耐心观察规律”的奥数办法,还是有点管用;他们的成绩大概率会接近出线,一般差十分八分。但是很泡时间的同学,复赛成绩也会不错。
B同学,初赛成绩比较难看,因为奥非其长,泡代码的时间也不长,初赛卷子对他们来说,差不多跟天书一样。
C同学,将会比较失望;大概率地,成绩只是稍好于B型同学。其中“专攻竞赛”的C型同学,成绩稍好,但是失意更大;因为会发现,无论初赛还是复赛所得,远远不配他们投入的激情。
D同学,感觉有点失望,但是初赛成绩会比去年稍优,这是由于他们累积泡代码时间增长的原因。但是在复赛时,他们又发现,考的东西是他们并不擅长的“纯代码的熟练”,成绩不会太好。
E同学,初赛用算法挤去部分奥数,对这类同学是利好,会加大他们进入复赛的概率;但是CSP复赛他们会一脸蒙逼!因为他们泡代码时间毕竟不长!到了NOIP阶段,今年比较悲剧了。
F同学,他们大概率会相对顺利地打入复赛,也轻松进入NOIP;因为在这一级别,没有明显的筛选效应;但是在NOIP出现另一个前所未有的门槛:数学建模!咱家小梦,即是其中之一。
信息竞赛学习群:217241975;探索“竞赛带动综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