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弱教科书==高强度”的高中学习

(2020-12-24 22:52:02)
分类: 中考高考
 “没有主体教科书”的学科学习,开始出现在本科阶段。不过回想一下,似乎也只是在本科阶段。到研究生时的学科考试,不算太重要,而且比较围绕着指定的教科书。重要的是各种项目论文。本科阶段倒也有教科书,但是除了大一大二的基础课以外,老师讲课是天马行空。教科书其实只是参考书。考试的关键反而是老师讲课的例题、笔记,差不多就是预先通水要考什么。如果不领悟到这一层的话,学习负担就会大大增加,成绩也变得不太保证了。实际上这是国内高等教育的软肋,或者说是高校教师的“惰业”。只是强化了学生“狭窄范围内的笔记,指定范围内的刷题”,而不鼓励就学科范围内,展开更广泛的学习。通过“预先设定狭窄范围”的办法,用成绩惩罚更主动学习的学生。这可能是国内顶级学校的本科生与哈佛之类的差距。
 
 “没有主体教科书”的学科学习,是西方高等教育的主要方式,据信至少也是德国高中教育的主要形式。它的学习强度会大大超过,以往有教科书大略圈定范围的传统形态。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教育上的一种进步,副作用除了导致公知之“扶持贫困落后三线地区”的本意落空;并令到所谓“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变得有点心不由衷。特别是,当这种“没有核心教科书”的学习形态,进一步向初中,甚至小学滑落的时侯。教育部所谓的“为中小学生学习减负”,就必然变成空话,甚至显得有点虚伪了。而对于高中学习来说,这种方式提高了整个教育水平。
 
 初中和小学的教科书,是应该厚些的。那样就可以在保证教育质量,没有下降的同时,明显降低教学难度和学习负担。效果远比把中考搞得像移动靶似的不可捉摸,要好得多。(爱心公知们的理解,显然想反了)。而高中的教科书变薄,潜台词等同于“加大学习强度”,而不是爱心公知以为的相反。如果能配合学习范围和学纲难度的提升,显然可以大大提升我国高中教育的尖子生的水平,——>只是尖子生这一层水平,因为加大学习强度的另一个等价效果,就是拉大学习的差距。显然,这又同普世爱心的那些公知们的“平均主义愿望”,恰好背道而驰。
 
因此前一阶段的教育改革,政策设计似乎是头痛医头,脚头医脚。学政老爷一拍脑袋:对难度提升或学纲范围扩大,严防死守!——>从模型的潜在冲突可见,逻辑结果显然就会出现“高强度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的代价付出,耗费在浅易平题的应试刷刷刷之上”,——>好处的确在于,压低了(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尖子生的成绩,扶持了落后与三线地区考生,高考得像个样子。

假定以上模型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推縯得到一系列逻辑预期,可以解答不少常见的,家长们也会比较关心的疑问:

1)高中阶段,机构的补课,还有用吗?
由于“弱教科书==高学习强度”,意味着学生的精力时间的余量,已经很少;而一般性的浅题,学校已经提供了。因此,除非想拿下“数学拉分题,物理拉分题”之类,否则,再求助于机构补课,逻辑上看不出有积极作用。只不过现实之中,仍然可以预期,更常见的情况是,当学生在高中陷入“难以应付其强度的成绩溃落”时,自然会把“上机构补”当成救命稻草。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初中,是靠高强度的机构补课“助推上(好)高中”的同学,更是下意识地上机构。但是如前所述,机构的作用已经有限。如果真的非机构不足以补回平均,作用跟复读差不多。

2)高中阶段,学校与机构之间,是否存在互补?什么样的高中是好高中?
把“弱教科书”代入到“高考竞争环境”,那么无论是学校还是机构,就需要通过自身的教研,完成本来是教育部教材教辅完成的任务。显然,弱小而孤立的高中,或者弱小而孤立的机构,很可能不具备如此教研能力;——>政策之“促进建立大校教育集团”,是否也考虑到这一需求?——>客观上,具备自身独立能力的学校和机构,就会形成各自(如知识产权般)独立的教研和资料体系。有点像“百花齐放,诸多版本”。但是也可以预期,由于高考限制了难度和考纲,这些不同的版本之间,大同小异;大部分是交集,少部分“特色”内容,也不会是很关键部分。
因此,结论就是,考入比较好的高中,比“找个很牛的补课机构”要重要。如果不能考入好高中,中考就尽量挑选“大校集团”的高中,避开小而孤立的二三线高中,需要考虑“规模优势”。

3)高中阶段,还有精力“搞竞赛”吗?搞竞赛会拖垮文化课成绩吗?
“弱教科书==高学习强度”,原因是要求学生,使用自已的“检索,阅读,总结,归纳”能力,加以替代。这样就意味着,具备该能力的学生,达成同等成绩的学习负担,直线下降。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最牛的学生,学习仿佛不需要太努力”的原因吧?正好这个“检索,阅读,总结,归纳”能力,恰恰是小学和初中参加竞赛的同学,通过竞赛锻炼的能力,也是小学和初中竞赛,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竞赛带动综合”,——>除非是打鸡血停课竞赛,只是被动地听命刷题的“专业竞赛生”!——>因此只要不停下文化课,竞赛可以一直搞下去。

4)“提早学习高中课程,有用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有用”还是“没用”,需要不同科目而言。简单说,数学物理会有用,其他科目的作用,似乎不大。原因在于,数学物理自成完整的逻辑系统,因此“向前学”具备可以追踪的逻辑脉络。大体的过程会是,预先向前学,可以更有利于基本分的获得,而在高中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拉分题”的攻取。这大概就是"2+4"学生高考成绩比较优异的原因。但是缺乏比较完整的,本学科逻辑体系的学科,包括化学在内,预先学的作用,似乎可以忽略:因为过分百花齐放。机构有心此生意,教研也不容易预先锚定,各校离散的考试需要。

把同类模型,回放到初中教学和学习阶段,看看逻辑预期是否与现实观察相吻合;也是挺有意思的。如同一个个有趣的思想实验,现实中的逻辑游戏。
各位朋友,可以自已先试试。
信息竞赛学习群:217241975;探索“竞赛带动综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