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后相对论时代(一百零三)

(2018-08-22 08:54:15)
分类: 理论探索

走进后相对论时代(一百零三)

    刘文旺

 

我们知道,自从上世纪初为了解释物理天空中的量多乌云——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和迈克尔尔孙-莫雷的光速不变现象,以波尔为核心的哥本哈根学派穿件了量子力学,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但是,近代的试验和理论研究表明。这两个理论都是有问题的。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由这两个理论引出的天体理论、粒子理论都存在众多的问题:波粒二象性问题、测不准问题、黑洞蒸发问题、相互作用的发散问题。粒子的质量产生问题。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由夸克组成的质子的质量远大于组成质子的夸克的质量之和。质子的自旋远大于组成质子的夸克的自旋。这些问题都影响着人们的自信心。

其实,从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产生过程也能看出这两个理论存在问题。这两个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争论。

首先是爱因斯坦的哥本哈根学派和波尔、薛定谔等之间的世纪大辩论。之后,在爱因斯坦和波尔去世后,这一辩论又发生在霍金和彭罗斯之间,直到今天这一辩论还没有结束。这种争论的本身,就说明这两个理论都存在问题。

现代的科学发现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纠缠现象明显存在,而量子纠缠现象意味着存在光速的信息传波。这时爱因斯坦相对轮所不能接受的。

我们继续引用王江火的部分内容。我们从中要注意王江火先生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对现有科学观点的质疑精神。

我们知道,物理学之父伽利略把实验引入到了物理学。发现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当然,伽利略引入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最初是为了解释个把你的学说而建立了。当哥白尼发现日心说后,收到了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这也是为什么哥白尼只有在临死的时候才敢出版他的日心说理论。他们提出了各种质疑,其中之一就是既然太阳是中心天体,我们的地球在环绕太阳运动,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被离心力甩出去地球那?)是为了为哥白尼学说的困惑的。

为了地球在环绕太阳运动,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被离心力甩出去地球,伽利略提出了相对性原理。当我们在一个稳定运动的船中运动时,我们不能通过各种手段证明,我们是在运动还是处于静止状态。

伽利略的老师对伽利略的评价是,连自己的母亲都敢提上两脚的小马驹。

值得我们深思呀。

我们继续引用王江火的文章如下,供读者参考。

一 逐渐陷入主观相对性泥淖而不能自拔

早在相对论提出后,现代科学就逐渐产生了一股相对性主观思潮。如有人就根据狭义相对论,得出了时间变慢的结论,而事实上时间变慢的这个观点是基于一个主观相对的错觉:当你的速度接近光速时,你周围的那些以光速运行的信息就显得相对慢了。也即是说,这只是时间相对变慢,而不是真的时间变慢,时间永远都是一维的均匀流失的矢量,根本不存在变快和变慢的情况,但在西方人的片面分析思维影响下,由于有一些人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却把这种相对的时间变慢当做了绝对的时间变慢了,并由此得出了可以在宇宙飞船中可以无限延长生命的结论来。不仅如此,相对主义思潮的涌动,也使得相当一部分科学大咖,完全超出客观世界的可能性,甚至得出了超光速、时间倒流的纯主观性谬论。类似的现象在以下两个问题上更加突出。

1、薛定谔的“妖猫”正在扰乱科学界

在这种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量子力学也被进一步带入主观世界,这儿首先涉及到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这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该试验的目的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推演到宏观世界。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整个系统则一直保持不确定性的波态,即猫生死叠加,猫到底是死是活必须在盒子打开后才能确定。

薛定谔没有搞清楚:观测者第一眼改变只能是观念性的东西,所坍缩的也只是“猫既生又死”的这个观念,而根本没有可能改变或决定猫本身的生存状态。

显然,薛定谔犯了自然科学家通常的错误——把一些主观性问题当成客观问题对待。这使我想起了上中学时老师讲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农民说他在地里了干活时,曾经用手抚摸了拖拉机的前灯玻璃罩,灯就马上灭了,他坚持说这是他自己用手关闭了前灯(事实是恰好碰上司机要熄火)。

按照薛定谔的这种逻辑,我们还会把世界上所有问题都可以看成叠加态,将得出如下十分荒唐的结论:

任何人都存在生死叠加状态,人的死亡是被观察者(看一眼)杀死的,

任何人未出生前都是男女叠加状态,是男是女是由接生者(看一眼)决定的,

任何人都存在安全与不安全的叠加状态,因此恐袭不是恐怖分子的责任,而是观察者(看一眼)决定的,

.........

这岂不天下大乱,人类将无限生活于混乱的逻辑世界中吗?薛定谔这种理念并不新奇,在以往的很多中外被称之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都有类似的观念,比如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休谟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的“物是感觉的复合”。“薛定谔的猫”其实与这些观念如出一辙,都是主观主义的陈词滥调,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无非就是观念决定一切,只不过用量子力学包装了而已。但主观主义往往在逻辑上往往并没有什么问题,相比而言,薛定谔的猫明显是个诡辩,甚至连诡辩都算不上,但是为何有人还是提及这个问题且居然把其纳入科学范畴哪?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这个问题是由世界著名科学家薛定谔提出的,故尽管荒唐,但足以能搅乱人的思维;其二则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局限性所致。

我们知道,叠加态与状态、性状、特征等现象都属于主观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本来就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东西,是不能作为真实的客观世界去对待的,也即是说:世界上本不存在既生又死的情况,这种状态最多只能存在于人的主观想象中,而这种想象也是不可能影响到客观世界的。但是,由于自然科学家一直没有认真甄别“实证”里面的主观性因素,再加上有许多人蓄意玩弄逻辑诡辩,将本来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结果在提出“薛定谔的猫”时,便使得他们便感到很惊愕、很诡异。

2、“量子纠缠”的错误解读褫夺了科学的客观原则立场

“薛定谔的猫”事件方兴未艾,人们对“量子纠缠”的误解,却几乎将量子力学完全拉入了死胡同。量子纠缠,或称量子缠结,是1935年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的一种波,其量子态表达式:其中x1x2分别代表了两个粒子的坐标,这样一个量子态的基本特征是在任何表象下,它都不可以写成两个子系统的量子态的直积的形式。具体而言,它描述了两个粒子互相纠缠,即使相距遥远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当其中一颗被操作(例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

走进后相对论时代(一百零三)

2015年,据凤凰网的一则题为《荷兰科学家证实量子纠缠:物质远隔万里却相互作用》的消息报道,在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科学家报道:隔很远距离的物体可以瞬间互相作用。科学家们把两颗钻石分别放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校园内的两侧,距离1.3公里,校园的两侧设有探测器。每块儿钻石含有一个可以俘获单个电子的微小空间,此空间具有一种称为“自旋”的磁性,然后用微波和激光能的脉冲来纠缠,并测量电子的“自旋”。另外,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确保做测量的同时,信息无法以传统的方式交换。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能够把相距1.3公里(比一英里略少)的两个电子纠缠起来,然后在它们之间传递信息,其结果是它们彼此之间不独立。

量子力学这种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现代科学并没有从坚持客观原则立场出发,去认真深入地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客观根源,事实上基于现代科学局限性,科学家们可能也无法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们也应该坚持客观性原则立场,将这个问题作为“未解之谜”暂时予以悬置,但结果却是:自然科学再一次发生了主观转向。就在他们完全无法解读这种在他们看来类似于“超自然”现象的时候,薛定谔的那只“妖猫”却趁势活跃起来,中国的科学院院士朱清时自告奋勇,用爱因斯坦曾经提出的“纠缠态的手套”予以解释。他说,我们从北京买了一双手套,把手套中的一只寄到香港,另一只寄到华盛顿,那么寄到香港的是左手戴的还是右手戴的?谁都不知道,如果香港的人收到了打开一看,是左手的,那华盛顿的人不用看就知道收到的是右手的,因为手套是左右配对的,这是个规则。一旦寄出去了,寄的过程中不确定,但是一个人只要观测了他收到的手套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另一个人不用观测就知道了。这个解释明显牵强附会,这是在根本没有搞清楚“量子纠缠”现象是否具有更深层次的物理原因的情况下,就强行将“量子纠缠”与一个主观判断等同起来,并进而将这种主观判断视为一种物理现象,甚至使之成为了量子力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此,朱清时还进一步解释了量子隐形传输——瞬间传输,同理,他的所谓瞬间传输仍然不是基于物理原因,而还是这种主观判断。

至此,我们发现在朱清时等大院士的引导下,量子力学正在一步步走向诡辩、相对主义、主观化,在一步步远离科学的客观原则立场,在一步步滑向“心乃万物”的佛教。事实上,朱清时最后也终于露出了其真实目的。他说诡异的基础实际上是:“意识和物质世界不可分开,意识促成了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移,这点很像在佛学中,一个念头一下子使物质世界产生出来了。

 

量子力学的很多的观点都是不可接受的,就连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们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量子力学的大师们也认为,谁要是说他真正学懂了量子力学,那他就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量子力学。

我们现在的科普文章中大谈量子理论,大谈相对论。说什么秒杀相对论,秒杀量子理论。提出了人人都懂的相对论,人人都懂的量子力学等文章。这不是科普,会把人们的思维引入歧途。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