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六)

分类: 理论探索 |
山雨欲来风满楼(六)
有科学家认为这种能量-时间的泡沫是到处存在的,是由其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置决定的。如果空无能够被某种方式拍摄下来,我们就能看到虚粒子的隐现。
如何认识我们宇宙真实的面目,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的研究。
NO.2 不断加速的宇宙
从192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知道宇宙在不断的膨胀。很多人都相信这种膨胀,自从120-150亿年前的大爆炸后就一直在持续进行。
宇宙论中最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是,这种膨胀是否会永远继续下去,或者重力会不会反转这一过程,让整个宇宙紧缩成一团。
过去两年,新的发现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的突出,根据两份独立完成的调查研究显示,宇宙膨胀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
这是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不断加速的膨胀,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NO.3 银河系的黑洞
在银河系的中央,一个260万倍于太阳的黑洞吞噬着大气和星体。全部银河系中的物质被当作;事物;旋转着流向中心,就像是放干浴盆中水的过程。
但是所有的旋转能够产生不少地摩擦力,可以发出大量的能量。这个黑洞应该,非常非常的醒目——发出可见光和其他波长的辐射。
不过事实是,它非常的虚弱。为什么会这样?是坠落进去的物质不够多?还是物质直接坠落而不是盘旋坠落?还是有其他的现象阻挡了我们观察到辐射呢?
银河系黑洞
现在还没有人能回答这一问题,也许在5年或者10年之后,会有新的答案出现。
NO.4 超级超新星
通常在科学界,一件奇怪的现象总是能引发另一种奇怪的现象。在经过30多年对于称为伽马射线爆神秘来源的研究之后,科学家新发现一个可能的;罪魁祸首;——超级超新星。
超级超新星非常的奇怪,科学家甚至不能不能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一致,也不能确信超级超新星就是超高能伽马射线爆的来源。
伽马射线是射线中能量最高的一种,比X射线要高出许多,能够穿透数英寸厚的钢板。之前科学家认为伽马射线爆与两个高密度星体(例如中子星)的旋转融合有关。
不过2000年9月的两份调查报告,支持了另一种奇怪的可能性。
许多老星体都是以超新星的方式死亡,向外辐射出物质和能量射线。在某些情况下,研究人员认为留下的物质会坍塌成黑洞,这之后也许会形成伽马射线爆——超级超新星。
NO.5 小行星伴侣
我们对于月球实质的认识,最近几年有了新的发展,随着科学家发现在太阳系里面星际石块围绕另一个星际石块的现象。
在一个不可能的系统里,一个145公里大小的小行星被一个十分之一大小的;卫星;所包围,它们之间的距离仅仅有500英里,每四天环绕一圈。另外,还有两个大小差不多的小行星围绕着中点轨道运行。
宇宙中的行星
科学家困惑了,因为数学计算显示这种天体不能拥有一个环绕轨道的卫星。通常小行星的重力场不规律也不平坦,难以维持环绕卫星。
NO.6 太阳火热的大气
伸手靠紧篝火的;大气层;,你会发现靠的越近越觉得热。不过当你把手放到火中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烫。
也许你会认为太阳的中间最烫,越靠近表面温度越低。但是,事实上,温度反而是在太阳的;大气层;里急剧的升高。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越远离热源温度越低。
所以这里一定有什么奇妙或者看不见的力量在加热太阳的恒星的光圈。
NO.7 静电悬浮
1960年代和1970年代执行阿波罗任务的宇航员,报告了在月球地平线上的怪异光芒,曾经以为会发生在地球大气层中。不过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大气,那这种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呢?
实际上,这种光芒来是月球表面上漂浮起来的尘粒,反射太阳光所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就和静电悬浮有关。
这些新的发现,不断敲打着人们的思维,不断焕发出新的灵感。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最初原动力。没有爱迪生等大发明家的强烈的好奇心,就不会有我们电灯、电话、电影、手机等。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在这些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不断探索的人推动的。
问题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现有理论存在问题,暴露出了现有理论的缺陷。对这些新发现的诠释,将会催生新的理论,实现对原有理论的扬弃。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点。
静电悬浮现象
太阳光让月球表面的粒子带有电荷,使得其中的一些从月球表面悬浮起来。而且更怪异的是,这些尘粒有不少会抵达地球。
NO.8 高能宇宙射线
地球的大气层总是有规律的承受着非常小量的高能宇宙射线的冲击,这种宇宙射线被发现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没有人能够解释它们从什么地方来。
我们很早就发现了非高能宇宙射线粒子对于地球的光顾,每一寸地球大气表面,每一秒都承受着这种射线的冲击。许多被认为是从银河,或者超新星的爆炸中产生的。地球的大气阻挡了这些粒子,保护着我们。
十年前,新的宇宙射线粒子被发现,新发现的射线拥有比之前经常发现的粒子拥有强的多的能量。不过暂时还不知道这种高能宇宙射线来自哪里。
NO.9 中子星
中子星就像是宇宙中骨瘦如柴的一个人。但是这种奇怪的星体,有着难以置信的密度,能够产生强大的冲击。
大恒星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所谓超新星的大爆炸方式进行。如果恒星的质量足够大,大约4-8倍于我们的太阳,那么核心就会产生向内的爆炸,形成密度非常高的星体。这样的密度将电子挤压进质子,形成中子。
结果,一颗质量1.4倍于太阳的中子星,直径只有11-20公里。
中子星
中子星常常会吞噬旁边的星星,使用其强大的重力,将附近星球上的气体和灰尘吸收过来。这些被吸引过来的物质,在到达中子星表面之前,会被辐射和旋转力反抛向宇宙中,产生速度达到720万公里的星风。
褐矮星是宇宙中不成功的星体,有点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小演员——不是临时演员,但也不是真正的明星。如果把褐矮星算作行星,它的个头太大了;如果把褐矮星算作恒星,它又太小不足以产生热核聚变。
褐矮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着。有时候它冰冷黑暗,独自穿越茫茫的宇宙。还有一些存在于大恒星的周围,形成所谓的双星系统。
无论怎样存在,褐矮星都是非常奇怪的。而且研究人员刚刚开始意识到,也许褐矮星的数量和恒星的数量不相上下。但是在1995年第一次观测到褐矮星之后,仅仅有很少一部分的褐矮星被观测到
宇宙全景图
宇宙学的魅力就是,如果它能走上红毯的话,天文学家将为它谋杀掉所有的菲林。甚至,我们在不能完全理解的情况下,也丝毫不妨碍去欣赏它的美——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反而越惊恐地发现自己对宇宙是怎样的无知。毕竟,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宇宙自身的经历相比起来,实在沧海一粟。
但现在,深空探测工具正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发展着,它们代替人类的眼睛去望向广袤无垠的深处,返回地球的大量数据不断完善甚至更改着人们对宇宙的理论推测。
譬如说,在15年前,有一小群科学家改变了一些长久以来被人们认作公理的东西——那就是关于宇宙是如何运行的认知。
一直以来人们的观点是,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并且其随后的碰撞过程正因为无数宇宙的重力影响而逐渐变慢的论调,一直占据着天体物理学界乃至普通人的思想高地。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宇宙碰撞的速率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正在逐渐加快;此前人们也一直认定暗物质决定着宇宙的整体运动,但事实上,并非“物质”而是暗能量在主导着这一膨胀过程。
美国《探索》杂志五月刊的封面故事就详细记述了以上理念被扭转的历史进程,并且论述了关于暗能量的定义及其如何影响宇宙的最新理论。文章刊发后,在学者群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以至于《探索》杂志社的收件箱里堆满了要求了解更多更详细内容的来信。于是,《探索》的编辑们决定选取当今宇宙学中几个影响最广泛的命题,附以篇章对其进行解答。
而这些所谓新世纪的“宇宙之谜”,即便命题再大,它的答案也绝不会是泛泛之论,而是经过不断修正的或仍在讨论中的那些最前沿的论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