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世界(五十六)

分类: 理论探索 |
物理世界(五十六)
刘文旺
电磁学(三)电的本质及电磁学的应用
吉尔伯特
电本性的探索历程。
早在18世纪中叶,人们就开始探索电的本质问题。概括起来当时有两个主要的学说:1、单液说:这种观点起源于富兰克林。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质,弥漫于整个空间并且能毫无阻挡地渗透到人和我们熟知的所有物体中。如果空间和物体中的这种物质的密度相等,则物体呈中性;如果无体中这种物质的密度大于空间中的这种物质的密度,则物体带正电;如果无体中这种物质的密度小于空间中的这种物质的密度,则物体带负电;并且认为电液的总量是守恒的;2、双液说:库伦认为电液有两种。同种电液之间互相排斥,异种电液之间相互吸引。他们的共性则是,都认为电是一种粒子。
从现代的意义上看,库伦的观点是比较正确的,他对应于我们熟知的正反电荷。而富兰克林的守恒的观点也是正确的。
应用:
1.有线通信的历史
有人说科学技术是由于军事方面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历史事实根据。
将这种通信机改造成电通信方式的构想大概就是有线通信的开始。
除了将前面所讲到的西林所发明的电磁式电报机以外,还有德国的简梅林发明的电化学式电报机,高斯和韦伯(德国)的电报机,库克和惠斯能(英国)的5针式电报机等。电报机的形式也是各种各样的,有音响式,印刷式,指针式,钟铃式等。其中,库克和惠斯通的5针式电报机最为有名。1837年,这种电报机曾通过架设在伦敦与西德雷顿之间长达20公里的5根电线而投入实际使用。
1837年,莫尔斯电报机在美国研制成功,发明人就是以莫尔斯电码而闻名的莫尔斯。莫尔斯电码是一种以点,划来编码的信号。
莫尔斯本来是想当一名画家,他为此在伦敦留学。1815年,他在回美国的船上听了波士顿大学教授杰克逊关于电报的一席谈话,萌发了莫尔斯电码和电报机的构想。为了铺设电报线,莫尔斯成立了电磁-电报公司,并于1846年在纽约-波士顿,费城-匹兹堡,多伦多-布法罗-纽约之间开通了电报业务。
1876年2月14日,美国的两位发明家贝尔和格雷分别递交了电话机专利的申请,贝尔的申请书比格雷的申请书早两个小时到达,因而贝尔得到了专利权。
陆上通信网日渐完备,人们开始考虑在海底敷设通信电缆来实现跨海国家之间的通信。1840年前后,惠斯通就已经考虑到了海底电缆的问题。
现在,世界上的大海里遍布着电缆,供通信使用。
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信息都能显示在电视机上,这种方便是电波带给我们的。
在杂志上读到过赫兹实验文章的意大利人马可尼,在1895年研制出了最早的无线电装置,利用这一装置在相隔大约3公里远的距离之间进行了莫尔斯电码通信实验。他想到了要把无线通信企业化,就成立了一个无线电报与信号公司。
要实现无线通信,首先要产生稳定的高频电磁波。
达德尔采用由线圈和电容器构成的电路产生出了高频信号,但频率还不到50KHZ,电流也只有2~3A,比较小。
1903年,荷兰的包鲁森利用酒精蒸气电弧放电产生出了1MHZ的高频波,彼得森又对其进行了改进,制成了输出功率达到1KW的装置。
如果传送的不是莫尔斯信号而是人的语言,那就需要有运载有信号的载波。载波必须是高频波。
用无线电话传送语音,并且要收听它,这就需要有用于发送的高频信号发生装置和用于接收的检波器。费森登设计了一种多差式接收装置,并于1913年试验成功。
要想使产生的电波稳定,接收到的噪声小,还得等待电子管的出现。
1983年,爱迪生发现从电灯泡的热丝上飞溅出来的电子把灯泡的一部分都熏黑了,这种现象被称为爱迪生效应。
当然,现代已经使用上了晶体管,这样可以把器件做得很小。在一片很小的半导体材料上,加注一些元素,可以制造出成千上万的二极管、三极管在很小的空间内制造出较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用晶体管是无论如何不能实现的。这一点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是很终于好的。这是我们我们使用上了笔记本电脑、手机。若还是用往日的电子管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的体型太大了、太重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