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四)

分类: 理论探索 |
山雨欲来风满楼(四)
特别是暗能量物质粒子。它们彼此间相互排斥、与普通物质相互排斥。从而没有聚集成宏观天体的小质量的暗能量粒子,早该跑到我们熟悉的由普通物质构成的宇宙空间范围外边去了。这时其作用力应该是由外向里作用我们熟知的天体,从而起到压缩现有宇宙天体,使其呈收缩状态。而根本不会向我们观察到的那样,从内向外推动宇宙的加速膨胀。如下图所示:
(9)、尤其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宇宙中占主要组成成分的暗能量物质,为什么没有在宇宙演化之初驱散还处于粒子态的普通物质,阻止其聚集成原子核、原子、分子直到宏观的天体哪?
从这里的分析可知,1、暗物质不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因此,它存在的合理性值得质疑;2、天文观测与实验室中检测的零结果否定了其存在性;3、从其粒子的存在状态及拥有质量分析,它们不可能存在,不然,其惯性质量会阻止天体的运行,而此不是事实。远离我们的暗能量粒子,只能从外向内挤压由普通物质构成的宇宙天体,而不会在这些天体的内部产生令宇宙天体加速膨胀的作用。
暗物质、暗能量物质是不存在的。
此外,新的观测事实从天文观测中不断涌现,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趋势,我们看如下的事实:
3.消失的重子哪去了?
暗能量和暗物质构成了大约95%的宇宙,正常物质仅构成余下的5%。然而在正常物质中,也有超过一半消失踪影,它们的去处成为不解之谜。
所谓的重子物质构成了质子和电子等粒子,这两种粒子在宇宙可见物质中占相当大比重。
杂志特约撰稿人尤希吉特·巴塔查尔吉表示:在对从早期宇宙到现在的重子数量进行计算时,天文学家发现重子数量神秘减少,好像重子在宇宙演变史上稳定消失一般。
消失的重子
据天体物理学家推测,消失的重子物质可能存在于星系之间,被称为温热星系际介质。寻找消失的重子仍旧是天文学家首先要揭开的谜团之一,因为对它们进行观测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和星系的结构如何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4.恒星如何发生爆炸?
当大质量恒星耗尽燃料并走向死亡时便会发生大爆炸,也就是形成超新星。超新星爆炸的亮度可在短时间内超过整个星系。
科学家对超新星进行了多年研究并用电脑模型模拟,然而这种爆炸如何发生仍困扰着天文学家。
巴塔查尔吉表示:最近几年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取得的进步允许天文学家对恒星的内部状况进行模拟,以便进一步了解恒星爆炸的机制。不过,很多细节仍是一个未知数,例如爆炸如何发生,又与哪些内部因素有关。
5.宇宙射线来自何处?
宇宙射线的来源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他们用了一个世纪时间研究这些高能粒子的来源。宇宙射线是带电亚原子粒子,主要包括质子、电子以及基本元素的带电核。
在从银河系其他地区进入太阳系后,宇宙射线的移动路线会因太阳和地球磁场的影响发生弯曲。
宇宙射线
不过,这些奇异粒子的来源仍旧是一个不解之谜。杂志的丹尼尔·克莱里表示:在对宇宙射线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研究之后,来自宇宙的绝大多数能量仍非常神秘莫测,科学家仍需进行多年的研究,才有可能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6.宇宙如何再离子化?
大爆炸理论是被普遍接受的宇宙起源和演化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宇宙诞生于大约137亿年前,最初是一个温度和密度极高的点。
130亿年前的早期宇宙阶段被称为;再离子化时代,在这一时期,早期宇宙的氢气雾被清空,第一次对紫外线呈透明状态。
科学作家埃德温·卡特里德奇表示:在大爆炸后大约40万年,质子和电子平静下来,相互吸引,最后进入中性氢原子。突然间,此前散射电子的质子在宇宙中自由穿行。;
几亿年后,电子被原子剥离。卡特里德奇说:宇宙的膨胀让质子和电子处于分散状态,新的能量源让它们再次结合在一起。
粒子汤同样被冲淡,绝大多数质子能够在不受到阻碍的情况下移动。因此,宇宙内的绝大多数物质变成可以传输光线的离子化等离子体,一直存在至今。
7.日冕为何拥有惊人温度?
太阳的超热外层大气层被称为日冕,温度在50万℃-600万℃之间。克尔表示:;研究太阳的物理学家一直无法理解太阳如何为日冕补充热量。
在发生日全食时,黑暗的太阳外围是银白色的光芒,像帽子一样扣在太阳上,这个帽子就是日冕。;
天文学家认为,日冕的热量与可见日表下方的能量有关,能量在太阳磁场内处理。不过,加热日冕的详细机制仍旧是一个未知数。
日冕
克尔说:对于磁场如何输送能量,科学家正在进行激烈讨论,能量在抵达日冕后如何积聚更是一个更让人感到困惑的谜团。
8.太阳系为何如此怪异?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拥有一系列特征:处在最内侧的四颗行星均拥有多岩外壳和金属核心,外侧的四颗行星却彼此相差甚多,每一颗都拥有独有的特征。科学家一直对行星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希望了解太阳系如何形成。
鸿蒙之初,天地之间什么都没有,是一个完全的虚空。没有能量,也没有任何物质。接着,就在这片虚无之中,宇宙诞生了。刚初生的宇宙非常小,但密度很大,而且充满了能量。再接着,一刹那之间,宇宙的尺寸迅速变大,这种暴胀导致宇宙的尺寸至少增加了1025倍。
这就是对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暴胀理论的基本阐述,“暴胀宇宙论”认为,初期宇宙曾经发生过“速度高到无法想象的超急剧膨胀”。科学家们用这一目前在物理学领域占据支配地位的理论来解释宇宙大爆炸之后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宇宙如何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模样。尽管很多科学家们现在相信,暴胀确实发生了,但他们仍然不知道暴胀如何开始、为何会发生以及如何结束。而且,迄今为止,也没有任何扎实的实验证据来对宇宙的这一加速膨胀过程进行证明。
美国太空网(SPACE.com)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欧空局的普朗克太空望远镜即将发回的新数据有望为暴胀提供坚实的证据。科学家们希望,只需要数月时间,他们或许就可以解开这个谜题。他们会对普朗克太空望远镜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提供的新数据进行仔细地核实和验证。
欧空局的普朗克太空望远镜以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的名字命名,自从2009年5月14日升空以来,普朗克太空望远镜已经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科研图像,其中最突出的当属2010年12月底拍摄的首张宇宙全景图,图中展现了宇宙中最古老的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