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6099242174刘文旺的博客
6099242174
刘文旺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4,611
  • 关注人气:2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进步与科学家的良知(下)

(2017-02-06 16:17:57)
分类: 理论探索

社会进步与科学家的良知(下)

2、扭曲的文明

在我的“百年裸奔”博文中描述过,在整个20世纪里,由于错误的相对论的诞生,严重制约了人类的思维,科学界进步缓慢,天体物理中的大爆炸理论、粒子物理中的标准模型都存在重大的缺陷,随着实验器材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了问题。但是,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仍然没有醒悟。并且,在现实中,科学界、媒体牢牢地控制着话语权,成为科学进步的绊脚石。

相对论是错误的,但却是科学界的根基,是其他学科建立的理论基础。

想想看,这些理论的可靠性、实用性。能带来新的技术革命吗?相比之下,前几次的技术革命经历了很短的时间,而在我们的这一百年中,我们仍然裹足不前,这不值得思考吗?

爱因斯坦本人对自己的理论的正确性并没有十足的信心,1945年在给中国学者周培源的信中说:“罗马的时钟使我心有余悸,我不再坚持光速不变性是一个自然定律,用不变的光速来定义不同惯性系中的时间,在逻辑上是行得通的,一旦今后发现真空中的光速是可变的,则狭义相对论将不至于彻底失败……

这是显然的。我们分析如下:

说明: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综述.files\image084.png

当一个观察者静止时,单摆的周期是:

T=2π[L0/g]1/2指示的时间是t0;当这个观察者沿竖直方向运动时(由于摆角很小——小于5度在此忽略不计),摆长变为:L=L0[1-v/c)²]1/2,一方面,就单摆的长度的变化会造成单摆的周期的变化为:

T=2π[L0[1-v/c)²]1/2/g]1/2指示的时间是tt=t0[1-v/c)²]1/4另一方面,由于钟慢尺缩现象的存在,还会造成时间的相对论变化:t=t0[1-v/c)²]1/2,结果,对时间的解释就会很困难。

很多实验发现,质速关系不成立,在众多的实验事实面前,爱因斯坦也认为可能是一种动量的变化,而不是质量本身的变化;至于质能关系,也是一样。众多的实验事实并不支持定量的E=mc2,中国科学家季灏领导了700余人的科学家团队对此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否定的结论。

人们总是喜欢用原子弹的爆炸过程能释放出强大的能量,来对应于E=mc2,其实,这里定量结果相差甚远。

说明: 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493339991,679252595&fm=23&gp=0.jpg

地狱之火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评价,也远没有我们对爱因斯坦的评价高。

1921613日在英国皇家学会演讲时就承认:“这个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并不是革命式的独创,而是对一条存在了几个世纪的路线的继续发展。……相对论也不过是麦克斯韦和法拉第的理论的延续和补充。”(《爱因斯坦自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p24------“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个概念会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般是正确的。”(同上p298)还说过,“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

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一个错误的理论,是一个制约人们思维的百年传说。

拙文“对光速不变的诠释”(见“大兴刘文旺的博客”)中明确指出:介质中的光速与介质的热力学状态有关,处于热平衡状态的介质,存在与介质运动状态无关的光速不变现象,这就是迈克尔孙-莫雷实验中光速不变的原因;处于非热平衡状态的介质,存在与介质运动状态有关的光速变化现象,这就是菲索实验中光速不变的原因。

因此,不存在绝对的光速不变现象,光速不变原理是不正确的。这样,在光速不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是一个不该出现的错误理论。尤其是,由于狭义相对论中存在钟慢尺缩现象,因此,在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下,描述质量存在的空间,就变成了弯曲的空间。爱因斯坦在此基础上用黎曼几何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从这里的分析可知,狭义相对论的错误又使广义相对论没有了建立的基础,也是一个不该出现的错误理论。详细的分析见拙文“相对论综述”(见“大兴刘文旺的博客”或《格物》杂志2017-1

钟慢尺缩的时空观,导致有质量存在的空间中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度,这对应的是罗巴切夫斯基空间,而不是黎曼空间。因此,即使存在时空的弯曲,也不应该用黎曼几何描述罗巴切夫斯基空间。这是什么逻辑?!

尤其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这样的理论居然被证明!!成为教化后生的教课书!!!

怎么会是这样!

说明: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综述.files\image046.jpg

黎曼几何、罗巴切夫斯基集合、欧几里得几何

爱因斯坦在1905年创建了狭义相对论,191512月创建了广义相对论,这时的爱因斯坦还在壮年。在没有对其理论进行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把引力理论与电磁理论统一在一起的工作。现有理论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没有成功,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不相信量子力学。

因此,他创建狭义相对论用了3年,创建广义相对论用了8年,而后用了30年建立统一场论没有成功。最后,把自己辛苦研究的论文付之一炬。人们至今不知道他研究到了那里。留给人们更多地谜团。尤其是,他书写了一封给人类的信,深埋在地下,让人们等待多年后再打开。

有人认为,爱因斯坦已经完成了统一之路,埋在地下的应该是其成功的理论,只是怕人们用他的理论在制造高杀伤力的武器,才没有公之于众。也有人不这样认为。

一般认为他创建的统一理论没有成功。因为从现代的研究成果上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需要两字力学理论的参与。因为,量子理论在研究电磁理论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任何把引力场与电磁场统一的理论,都应该正确描述量子力学中的现象。但是,虽然其本人是量子力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但是,爱因斯坦本人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因此,从内心世界就排斥量子理论。这就导致了他的失败。

科学界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

我们分析如下。

往往当一个或几个知名的人提出的理论,被一些成名的实验室或成名的实验物理学家用实验验证后,其他实验物理学家往往认为自己不同的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实验器材的原因而不可靠。或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成名之后,实验物理学家总是努力使自己的实验数据,向新理论所需要的方向修改。

当然,一些未成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也有不同的观点但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比如在爱丁顿宣读他们的光线引力弯曲的实验结果后,很多的实验物理学家就私下里说:我得到的实验结果远不是这样。可迷信权威的人们就是听不进去。在这里媒体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他们只跟踪、宣传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小人物、小机构不能引起他们的慧眼足够的重视。

当然,这样做可能使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悖于现有理论的新发现,在为人们接受之前是没有市场的。报道或刊登相关内容会失去读者或受到大众的嘲笑,从而使自己蒙受损失。在强烈竞争的市场经济面前,科学的宣传、科学的创新已经发生了扭曲:一方面,现阶段处于现有理论占有者地位的科学家、大学教授。他们的地位、经济来源与他们掌握的现有理论息息相关,如果现有理论被否定了,他们将失去现有的荣誉、地位及经济来源,因此,这一切是他们成为现有理论的捍卫着,对来自关于现有理论的不同见解,要么不理睬、要么打压;另一方面,处于同样的原因,报刊杂志不敢刊登新发现、新理论、新观点。

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想看一眼。

     欧洲高能粒子加速器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我断定这是一个闹剧,希格斯粒子是不存在的,发现这一粒子的存在一定是误判。

     为什么会发现希格斯粒子那?因为这个实验室消耗的金钱实在是太多了。美国人想单独建立这样的实验室,结果由于资金的不足半途而废了。欧洲人多国联合一起耗巨资建立了这一实验室,据说我们中国也投了一亿美元,因此,有了可参与实验权利。想一想,若发现不了希格斯粒子,这些科学家如何收场?

目前世界最大对撞机是CERNLHC,来自大约80个国家的7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由40个国家建造,LHC的建造前后用了许多年,建造费加上探测器费等等加起来耗资100亿美元。它是一个圆形加速器,深埋于地下100米,环状隧道有27公里长,坐落于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又名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它可以将质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实现对撞。

 

说明: http://h.hiphotos.baidu.com/baike/s=220/sign=f5008406be096b63851959523c338733/30adcbef76094b3653e958c4a3cc7cd98d109da4.jpg

20126000物理学家用此对撞机发现了Higgs粒子,是粒子物理学的大贡献,验证了标准模型为此,希格斯机制提出者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认为这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行为原因分析如下:

为什么要见这种超高能的质子对撞机——LHC

再问一句:

为什么要见这种超高能的质子对撞机——LHC

回答是,在低能下的粒子对撞过程中不能产生希格斯粒子。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低能下不能产生希格斯粒子的情况下,在低能下对撞击产生的粒子的质量从何而来?粒子的质量不是来源于希格斯粒子吗?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粒子的质量不是通过希格斯机制产生的吗?

还建什么LHC

真是岂有此理!

这一工程从立项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真不知道是怎么论证的,据说我们中国也投资了一亿美元。

这个工程建完了,消耗了大量的纳税人的金钱,能找不到希格斯粒子吗?找不到希格斯粒子这些科学家怎么向纳税人交代?

这些科学家拿着纳税人的金钱投向河里,水面上打出一串串的水花。于是说,看!这就是希格斯粒子!纳税人在河的两岸欢呼雀跃、热泪盈眶地说:

谢谢啦!

缘分啊!!

说明: http://upfile2.asqql.com/upfile/2009pasdfasdfic2009s305985-ts/gif_spic/2015-3/20153223581560178.gif

据说我们中国也要建中国的LHC

20147月,中国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也在筹备一个两倍于LHC的环形粒子对撞机。这将要修建的对撞机周长达到了52公里,对撞能量高达70TeV。预计对撞机将在2028年投入使用,耗资约200亿元。

这样做究竟有多大的必要。

现有的粒子理论的标准模型,是建立在杨-米尔斯理论基础上的。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物理突破。由物理学家杨振宁和米尔斯在1954年首先提出来的。后来通过许多科学家,在1960-1970年代引入了对称性自发破缺渐进自由的观念后,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标准模型而杨振宁本人都在反对,我们还在建立试验去验证这一理论,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意识到强子具有内部结构并得到了实验证实---高能电子撞击重子发现其存在三个点状的结构,他们分别具有:1/32/3的电子电荷。1964年,盖尔曼提出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1974年,丁肇中和里希特同时发现了J/ψ粒子,为夸克模型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理论上预言有六种夸克,现在已经全部被发现了。

但这个模型存在诸多的问题。

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拥有分数电荷的粒子存在那?按夸克拥有的能量、质量,在现有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中应该能产生这样的粒子,为什么在高能粒子加速器中,不能产生这样的粒子那?

现有理论一般认为,组成质子、中子等重子的夸克被束缚在重子中,虽然夸克在重子内部可以相当自由地运动,但即使用目前最大的加速器也没能将夸克打出来,这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这是夸克禁闭造成的。但为什么会有夸克禁闭现象那?

尤其是,自称质子、中子的三夸克的质量之和,小于质子、中子的质量,这丢失的质量从和寻找?怎么解释?

其实,杨-米尔斯理论在建立之初,就遭到了泡利等物理学家的当场质疑,理论提出者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就现有的标准模型本身而言,在建立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重整化数学方法,这是因为,理论计算结果存在发散现象。因此,这是一个拼凑出来的理论,是通过数学方法使这一理论数据符合实验结果。

这算什么理论?!

还建什么LHC?!!

     当然,对实验者来说,一方面担负着对物理学家提出的新物理模型的检测作用,另一方面,其出来工作也是生活的需要。现阶段尤其是这样。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实验器材的精确性越来越高,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这些实验器材的价格变得越来越昂贵,动辄就是数十亿美元。他消耗了大量的纳税人的金钱。这对实验者是一个隐性的负担,实验者要是不能得出试验结果,就会有一种很大的负罪感。还有,世界上同时存在多个同样的实验室,做着同样的实验。有一个竞争的机制存在。有时为了提前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在未经过谨慎的研究后就发表出来,从而误导其他的实验者。如美国实验者公布了宇宙最初的大爆炸时的引力波图样,后经有良知、有责任心的科学家的反复研究发现是有问题的。美国的这些科学家最后不得不在公开的场合,放弃了这一实验结果。

说明: http://s11.sinaimg.cn/mw690/001NTLOsgy6ZxFgUUYO7a&690

探测引力波

     否定错误理论的实验为什么见不到,新的理论发现为什么见不到,是没有吗?科学是一个严肃的话题,科学知识是对自然的客观反映。错误的理论为什么得不到更新?!又怎能不断地被证实?!

     科学研究需要起码的良知!!!

3、社会的进步需要再次唤醒科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其中基础科学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基础科学的投入。这首先要求我们搞好社会教育,从孩子们开始,营造爱科学、重科学的氛围。使我们的后代能打下扎实的科学基础,为将来搞好建设储备生力军。

     我们要唤起全民族的科学意识,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转化为全民的潜意识,而不是只限于口头上泛泛一谈。要使我们的科学家、科学界及广大的媒体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宣传科学。为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大科学宣传的投入。尤其是要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扶植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刊物,使其具有全球的竞争能力。也就说,创建中国的CNS(《细胞》、《自然》、《科学》)。而且,由于存在一些民间的科研工作者,这样的刊物要不拘一格地录用各方面的科学论文。论文作者不分大专院校、民间团体还是个人。

     民间人士往往没有思想负担,它们的思维如同脱缰的野马自由奔放。往往更具有创新性。这些人往往更懂得并能做到“我爱吾师,更爱科学”。

     我们在此过程中要有一往无前的精神,要有钢铁般的意志。不要怕失败。

     我们要争取全部或部分地向民间开放大学、科学院里的实验室,让全民参与科学研究。在大学、科学院、民间等不同层面,展开科学论坛,科学面前人人平等。

 

邮箱:dxszlww@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