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读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有感

(2018-01-01 13:42:23)
标签:

读书交流

书香校园

分类: 读书交流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读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有感

梁英姿

什么是美?当我参观博物馆,见到大量国宝级的文物,最大的困惑却是,这国宝哪里美了?除了震惊于镇馆之宝、惊世之作、价值连城之类的名头,就因自己才疏学浅,不懂美在哪里,着实汗颜。

为此,我曾求助于他人。有人说,美是主观的,比如一朵花,你认为美就是美,故君子喜兰花,恋人爱玫瑰。有人说,美是客观的,花之美,不因你不喜欢而改变,你见或不见,美就在那里。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为此,有一阵子我还颇爱看《国宝档案》,听主持人把国宝的故事娓娓道来,当时似乎明白了国宝的价值,事后一回味,记住的全是故事,美在哪里呢,我又回答不上来了。

到底什么是美呢?直到读了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我才找到了答案——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上加上审美积淀论的界定和解释继续发展来的,认为美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美的历程》一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却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达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冯友兰先生评价这本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本书开篇就带着我又回到了博物馆中做了一次美的巡礼,“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作者在开篇就以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意象吸引着我,那些原本在我眼中没有生命的古人古物瞬间活了起来,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朝代形式下的内容之美。

本书共分十个部分,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饕餮”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楚汉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书法诗歌鼎盛的“盛唐之音”,中唐内在矛盾下承前启后的“韵外之致”,“宋元山水境界”之无我有我细节忠实,“明清文艺思潮”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李泽厚先生用深厚的学识、简洁的笔触、独到的见解、翔实的内容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美的长卷。

我印象最深是青铜饕餮狞厉的美。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需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至于后世的狞厉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是因为青铜时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师的话――包括国王和巫师自己,所以他们所创造的饕餮,饱含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作者里许多人也许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或怀疑论者,他们的作品即使非常夸张、恐惧,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带来的美。

参观河南省博物馆时就看到很多青铜器,青铜的纹饰曾让我着迷,但当时一直不懂美在哪里。今日方知,创造和欣赏美都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参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审美艺术的创造就同文学一样,“一代也有一代之审美”,我们应该抱着一种真诚了解和同情的态度去欣赏各种不一样的美,不应该以当代的标准去苛求前人,每一个时代独特的美都能够被了解被欣赏,这才是时代文明进步和艺术精神的体现。

当然,魏晋风度、杜诗颜字韩文、宋元山水都让我着迷,此书为我打开了一个个新世界,这也是我要反复去读一直去读的一本书。不知不觉,粗略读完此书,翻至结语,却不忍释卷。李泽厚先生一个问题让我深思,“如此深远、造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感染着、激励着今天和后世呢?”答案也许就像李泽厚先生所说,美如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美的历程装载了过去,然而,却是指向未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