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铁椎传》课堂实录

标签:
大铁椎传课堂实录文言文论坛 |
分类: 课例研究 |
《大铁椎传》课堂实录
肖艳华
导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话描写的是哪个侠客形象?你还知道哪些侠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你心中的侠客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大铁椎传》,再来认识一位明末清初的侠客,(板书大铁棰传)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人物传记。
请齐读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大铁椎的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
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师:“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是本单元的核心,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人物传记的关键,本文是如何塑造大铁椎传神的形象的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言字词句,圈出不懂的字词,画出文中描写大铁椎这一人物形象的句子,初步感受大铁椎的形象。
师:有没有不懂的字词,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效果。省:看望。过:访问。啖:寝:扣:通叩,询问。讫:说完。觱篥:古代一种管乐器名。股栗:大腿打颤。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今,多事的人)子灿见窗户皆闭(今,单指窗户)、力请客(今,宴请客人)
师:看来大家的预习效果还不错,大铁椎是本文的主人公,请对照表格,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名字
师:姓名是?生:大铁椎。
师:姓大名铁椎吗?这是以武器名代指姓名。真正的名字并不知道。
师:口音?生:与人罕言语,类楚声。师:很少说话,口音像楚地人,没有人确切知道他是哪的。
师:饭量?生:健啖。师:长相?生:貌甚寝。师:寝的意思是?生:丑陋,难看。
师:穿着?生: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师:冠,袜,什么用法?生:名词做动词,不戴帽子不穿袜子。
师:他的兵器特点是什么?生:重四五十斤,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师:重四五十斤是什么概念?打个比方,这位同学你有多少斤?
生:
师:他的武器比你体重的一半还要重,能驾驭这么重的武器的人想必是一个力量很大的人。再看他的铁椎什么样?
生:柄上的铁链折叠环绕着,就像锁上的链子。
师:引,拉开,拉开它有一丈左右。许,《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
师:他的椎和手持的椎不一样,长链子的另一头才是重四五十斤的铁椎,强于防守,弱于进攻,是要有非常大的力气才能把它扔出去。
师:他对待兵器的态度是?
生:饮食恭揖不暂去。暂,暂时。
师:大铁椎刚出场给你的印象是什么?生:吃的多,丑,很神……
俗话说“奇丑之人必有神异之处!”这么一个能吃、力大,到哪都带着大铁椎的丑陋之人,究竟有什么神异(板书
生:吾去矣。师:去的意思是?生?离开。古今异义词。
师:这三个“吾去矣”意思相同,但背后体现的人物形象是一样的吗?我们共同分析一下。
(二)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师:第一次“吾去矣”出现在文中第三段,请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既同寝。
生:齐读
师:从这一段文字来看,大铁椎是什么样的人?
生:奇怪,神秘。
师:哪些地方体现大铁椎的奇怪的?
生1.
师:这位同学从衣着打扮上看出大铁椎是个奇怪的人。
生2.我觉得他很神秘。言讫不见,说完就不见了。子灿见窗户皆闭,非常吃惊他是从哪走的。他轻功很好,等子灿醒来,客已经酣睡炕上了。别人都没发现他什么时候回来的。行踪不定,神秘。
师:这位同学从行踪不定的角度看出大铁椎神秘的特点。(板书
师:不知道什么时间走的,不知道去哪儿,也不知道什么时间回来的,神龙见首不见尾。
师:大铁椎第一次说“吾去矣”可能是去处理个人的私事,那么第二次又说“吾去矣”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四段,思考大铁椎提出离开的原因。
师:大铁椎为什么离开?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1: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师:试着翻译一下。我刚开始听说您的名声,认为你是豪杰,然而都不顶用。
师:以为豪是什么句式?
生:省略句,以之为豪。
师:概括一下离开的原因。
生:觉得宋将军不顶用。
师: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生2: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多次击杀响马贼,抢夺他们的财物,所以仇视我。我在你这停留久了,恐怕灾祸将要波及到你。害怕连累朋友所以要离开。
师:你来概括大铁椎离开的原因。一个是觉得宋将军不顶用,第二个是害怕连累朋友。还有一个去决战。
师:概括简单明了,条理清晰。
师:我们来读一读红色字体的句子,“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你们觉得此时大铁椎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失望,鄙视。
师:请你用失望,鄙视的语气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
师: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并能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师:本段由宋将军和大铁椎的对话可以看出大铁椎是什么样的人?
生1: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勇敢
师:数,指多次,屡次。响马贼:拦路抢劫的强盗。
生:行侠仗义。
生2:久居,祸且及汝。
师:且,将要。但,只是。慎弗声:小心不要出声。不要让贼知道。
师:这样一个五大三粗的人心思竟然这么细腻,足见粗中有细、勇于担当的一面。
生3: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知己知彼
师:这段对话让神龙见首不见尾神秘的大铁椎形象逐渐清晰,一位善良,行侠仗义,胆大心细的侠士形象跃然眼前。
师:大铁椎和响马贼约定夜半决斗于某所,战争的场面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欣赏课文最后一段,请大家自由朗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进行赏析?
生1:第一句,环境宁静寂静,烘托人物出场时的从容镇定。师:作用?
生2:贼一百多人,有骑兵,有步兵,背着弓箭跟从的都一百多,从四面包围着他,这是一百多人和一个人的对决,一个人单挑群人。。。。。。数量上对比,突出大铁椎的勇敢无畏。
(板书
生3:动词用的比较精彩。体现大铁椎的临危不惧,勇敢,战争激烈。有一个偷袭的,大铁椎眼疾手快,椎挥贼落,马的头都裂开了,突出大铁椎力量大。
师:以上三位同学赏析的非常精彩,从环境描写、数量的对比,动词的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我也觉得有一个地方比较精彩,比如说,“吹觱篥数声”,大战在即,大铁椎竟有心情吹乐器,这一处细节描写突出大铁椎的从容镇定,自信满满。
精彩的描写,出色的赏析,似乎让我们身临其境。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你们就是写武侠小说的高手--金庸,请发挥想像,拿起手中的笔,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大铁椎与人决斗的场景。
生1:
师:用词精准,描写细腻,想象力丰富。
生2:
师:战争的氛围渲染的比较浓厚,你有写武侠小说的潜力。
师:大铁椎在夜半决斗这个场景,体现出了什么特点?
生:勇猛,以一当百,神勇。(板书 神勇)
师:在大铁椎和贼决斗的时候有一个人,旁观了整个过程?这个人是?
生:宋将军
师:文中第一段交代宋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师:结合课下注释,看怀庆青华镇在哪儿?
生:河南沁阳一带。
师:青华镇可是个好地方,与中国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焦作陈家沟紧邻,是一个武术之乡。周围七省热爱武术的人又都来向他学习,想必宋将军一定也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这样一位声名远播七省的人观战时竟是什么反应:
生:屏息观之,股栗欲堕。
师:大气不敢出,吓得两腿发抖。
师:这里描写宋将军的作用是?
生:衬托。强中更有强中手,写宋将军更能衬托出参战的大铁椎勇猛过人,武艺高强。
师: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更能突出大铁椎的神勇。
师:星夜决斗是作者精心描写的一场以寡敌众的厮杀。寥寥几笔就把大铁椎过人的神力、高超的锤技、豪迈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激战结束,大步向东头也不回疾驰而去。尘烟滚滚中只留下一声大呼“吾去矣”。咱们共同读一下这个句子“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大铁椎最后一次说“吾去矣”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生:潇洒。
师:他还会回来吗?
生:不回来了。
师:态度非常的决绝。
师:清代文学批评家张潮在《虞初新志》中点评“篇中点睛,在三称吾去矣句”。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三句“吾去矣”分别体现大铁椎的什么特点?第一句“吾去矣”体现大铁椎的来去无踪的特点、第二句体现出行侠仗义的特点、第三句体现的是潇洒决绝的形象,三个“吾去矣”,让大铁椎立体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 探究写作意图)
师:作者深深喜爱大铁椎,他要让大铁椎永远立在天地之间,活在读者心中。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我们先来了解作者。请齐读。魏禧:明亡后隐居,结纳贤豪,以图恢复,对清王朝始终持不合作态度,终生不忘复明。请大家结合作者简介,讨论作者刻画大铁椎形象的目的。
生1.
生2.
师:“作品的崇高是作者伟大心灵的回声”,文中这样一位有气节精武艺的大铁棰又何尝不是作者的心灵画像呢?作者塑造大铁椎这样一个侠客形象,是希望有一位像大铁椎一样的盖世英雄横空出世助其实现反清复明的政治理想。
斯人已去,那把铁椎也了无踪迹,但大铁椎的侠士形象却鲜活在我们心中。侠之大者为国为家,我们喜欢大铁椎,不只是因为他杀贼无数、勇武过人,他那豪爽坦诚的处世风范和惩恶扬善的侠义品质更让我们难以忘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希望同学们都能梦想成真。
作业: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给你心中的侠客写一篇600字的传记。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及反思
《大铁椎传》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文言文人物传记。传主无名可考,因其使用的兵器为大铁椎,故名之。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特定人物的观察视角,叙写传主的外貌、言行,以及搏杀场面,活现一位隐逸民间的豪侠形象,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致。这也正是这篇文章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从题材、体裁,到篇幅大小,都是学生们所喜欢的。
这节课设计之前先弄明白三个问题。一是讲什么,二是怎么讲,三是讲后学生能学到什么。然后认真钻研教材,设计目标和教学过程,预设各种情景,争取内容形式都能让学生接受并能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坚持“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带领同学们走进文本,探索新知,不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启发他们通过交流、讨论、辩论,自觉地从文本中领悟语言的魅力,人物的魅力。
从学习目标来看,学生们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知识点,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便可以疏通文意。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手法,同学们也有深刻的理解。这些都不会成为学习的难点。我把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从分析语言入手,体会不同语言背后展现的人物形象。
从教学步骤来看,我把整个课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入新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用一个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做导入,让学生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第二部分为“掌握新知·用三个“吾去矣”串联,抛出问题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重点引导同学们通过文本阅读和合作讨论,分析传主的人物特征;赏析精彩语段,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动笔能力。第三部分为“知人论世·探究塑造人物的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结合作者情况对文本进一步分析整合。
亮点:整个课堂思路清晰,围绕三个“吾去矣”展开。问题抓大放小,向学生抛问题,重在启发点拨,学生也能充分参与。欣赏文本,发挥想象描写场景等环节设计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不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大铁椎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环节,没能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应该把问题设计的具体一些,或者给出例句再让学生展开会更好些。
http://s4/mw690/006Euq48zy7b4oHpXft13&690
http://s10/mw690/006Euq48zy7b4oI7oeZ09&690
肖艳华老师授课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