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虽辛苦,吹尽黄沙始“成”金
——郑州七中听课心得
赵娜
4月17日,竟霞老师带领我校“名师工作室”五位成员,前往郑州七中参加第二届“讲台炼名师”活动。此次活动,竟霞老师参与了《汉家寨》的“同课异授”。此次活动的规格较高,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评课专家,都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四位老师的授课异彩纷呈,深入浅出。专家的点评高屋建瓴,细致深刻。这是一次专家学者共聚的盛宴,是一个提升与进步的大讲堂,我想:所有“百炼成钢”的名师们,就应该在这样的活动中成长与提升。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上午安排的是小说授课,后丽文老师和马于玲老师都讲授了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第一节课是由郑州七中的后丽文老师授课,后老师以“读”作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她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而理出此文的结构思路;而后让学生速读文本,自己找出能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接着,她让学生再细读文本,合作探究,解析问题,在此,她以“人物形象”为抓手,设置了“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老人形象”“宏大的战争题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个老人形象”两个问题,学生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在深入探讨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小说主旨的把握;之后,后老师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而最后让学生对“桑迪亚哥”和“桥边的老人”的对比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和主旨的进一步挖掘。整个课堂,后老师以“读”为主线,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循序渐进,使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与理解文本。
湖北黄石三中的马于玲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非常强,处理问题细腻深刻,抓问题也很独特具体。她以独特的审视视角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她首先让学生对“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毁灭掉,但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齐读三遍,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带进了课堂。而后通过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是一座_______的桥”,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带着这样的问题,再引领学生去分析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并且诠释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进而带领学生挖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信息,尤其是最后把“老人”的形象和“祥林嫂”的形象进行对比,深入浅出,入木三分,这种具有创新意识的深入挖掘,使我们能在对比中更清晰和深入地认识两个人物形象,也使我们对文章主旨的认识更加透彻。而最后,马老师把之前抛出的问题再次拿出来“这是一座_______的桥”,此时,学生的认识有了更切合小说主旨的发展。
两位老师的授课,给参与活动的老师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很多的收获,她们就像春天里万紫千红的花朵,美艳芬芳,飘香四溢。
二、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果说上午授课的后丽文老师和马于玲老师像是春天里万紫千红的花朵,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与春的希望,那么,再加入下午张训坤老师和竟霞老师的授课,我就不得不说仿佛看到了春天里满园盛开的百花,光彩夺人,熠熠生辉。
下午,由郑州七中的张训坤老师和商丘市一高的竟霞老师共同授课《汉家寨》,众所周知,老师们对散文教学一向是敬而远之,而此次两位老师挑战选修课本上的这篇散文,实在是勇气可嘉。第一节由张训坤老师授课,张老师给人的感觉大气洒脱,对文本的驾驭游刃有余。他让学生以诵读为主线,循序渐进,逐渐由文本的“形”接近文本的“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让学生通过大声诵读,来谈自己对这篇散文的最大感受和最大困惑,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而后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让学生以“朗读者”的身份,带领大家走进文本,并且以“交流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去思考“汉家寨的坚守问题”,并在对这种“坚守”的探讨中,去把握文本的内涵。尤其是最后张老师对“寨”的造字结构的解读,使本文的收束显得完整和深刻。
第二节是竟霞老师授课,竟老师一上台,温柔可亲的面容,真诚和蔼的态度,立即让学生产生了亲切感。她对《汉家寨》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对文本的挖掘细致深入,点面结合,讲解透彻。竟老师以“这是一个________的汉家寨”作为切入点,检查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体会。竟老师这个问题的预设性很强,因为学生的第一感受是用表示环境的词来完成这个问题,而竟老师则顺势抓住学生的答案,引领学生去品读“汉家寨周围的环境描写”,随着对环境描写的品读,学生自然会思考这样恶劣的环境是否住着人呢?进而就引出了汉家寨里的居民。再次,竟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一位________的老人”“这是一个________的女孩”,这就在预设和生成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最值得一提的是,竟老师关注到了“小女孩的红袄”,而通过和学生探讨“红袄”的内涵,延伸到了对“汉家寨坚守内涵”的探究,水到渠成,重点突出。竟老师的授课,从预设到生成都是自然形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与会的老师和学生受益匪浅,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扬。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位老师的授课,让我们在百花齐放的园子里,看到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这一方面源于四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优秀的素养;另一方面源于老师们对文本的深入钻研以及语文学者的独特性眼光。
而专家的点评,无疑是另一泉活水,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更清澈更深邃的源头。省语文基础教研室丁亚红主任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她告诉老师要有“上位”的认识,讲授每一种文体,不一定对“核心任务”和“核心素养”体现得面面俱到,但如果能抓住一个特点深入分析也能收获颇丰。她以后丽文和马于玲老师的授课为例,阐述了“文学类文本应该怎样教”的问题,并结合高考试卷分析了如何通过教小说,进而学会做小说题目。高屋建瓴,分析细致,点拨到位,指点迷津。
省语文基础教研室申雪燕老师对张训坤老师和竟霞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她认为:对于每一节课,好的老师会讲出其他课讲不出的内容,并且在课堂中讲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个性化的解读”,而内容上则要紧紧围绕“提升语言”为核心,反复体会语言的魅力。她对两位老师的授课很是认同,尤其是竟霞老师的个性化解读大加赞赏。
“不远行,不知江海之浩瀚;不高飞,不知天空之辽阔”,此次郑州七中之行,我受益良多。无论是认识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正如此次活动的主题一样“讲台炼名师”,我想我作为一个学习者,亲身感受了名师“炼”成的风范,这也必将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努力“炼”好语文素养,使自己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千锤百炼”,之后的步伐也走得更坚定、更稳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