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有张力的课堂
——马于玲老师执教《桥边的老人》观后感
崔军明
小说的教学,在高考的指挥棒的指引下,已然暗淡许久。2017年高考将文学类文本纳入必考内容,于是,重新竖起小说教学的大旗就显得迫在眉睫。小说的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中国古典小说难以出彩,外国现代小说难以把握。马于玲老师不愧是一位高手,她以她独特的魅力建立起了强大的磁场,吸附了众多的观课老师和听课的学生。这一点从师生之间热烈的互动和高效的产出就可以窥见一斑。
一、导入:“激趣”饱满,意脉微弱
马老师以她敏锐的目光选择了《老人与海》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由于同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已有的隐藏的情感调动了起来,拉近了学生和《桥边的老人》的距离。在尚未开始进行知识迁移之前,情感上先行做了迁移,消除了隔膜,学生被巧妙地带入了文本内。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最能体现他的“硬汉精神”的,其中的一句名言更是深入人心,那就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马于玲老师采用学生齐读和男生朗读的方式,将这种“硬汉”的气势演绎到了极致,这对“永不言败”的高中生来说充满了鼓动性。“导入”部分起到了很好的“激趣”效果。但是,细细品味,在兴趣喷薄的同时,虽然同是海明威的作品,两篇文章的意脉却很难“联通”,两者之间的关联似乎也仅仅是作者相同罢了。学生不得不抽身于风急浪高的大海,告别“桑迪亚哥”,来到战争气息弥散的战场前沿,去聆听一位侦察兵的讲述。
二、速读:感知强大,举重若轻
在第二环节,马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以导引的方式推进课堂。问题1.如果要你用一个修饰语来概括这座桥,你会用哪个词?
问题2.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
问题3.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出版感觉课文表达了什么主题。
马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精炼、简短、指向性明确。这是一步“预习检查”的“好棋”。“问题1”以“桥”为对象,以“修饰语”为抓手,意在探求学生的情感体验。“问题2”则侧重探求学生对小说的内容把握。“问题3”则侧重探求学生对小说的主题领悟。三个问题,三种指向,“情感”、“内容”和“主题”,组成了阅读文本的整体感知,这是小说阅读必不可少要触及的方面。马老师以三个简短的问题窥探到了学生预习的效果,同时,也触摸学生症结所在。这三个问题虽然不要求有什么标准答案,但是却为教师提供了许多“生成性”的东西,这些是鲜活的有体温的。老师在对学生“摸底”的同时,也在对生成的东西进行“摸排”;老师在逐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意蕴的同时,也在相机调整后面的环节的比重。
这一环节,有些细节值得商榷。比如:问题1“这是一座 桥”触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回答也很积极,课堂呈现的答案有“逃生”、“希望”、“生死”、“奈何”等。答案虽多,但是指向归一,也就是“停留则死,过桥则生”,这是一座“生死”桥!也就是答案不具有探讨的价值。这是一座“奈何”桥。“奈何”显然不合适。
三、研读:环环相扣,重点突出
《桥边的老人》的叙事中,海明威的叙述时间基本等同于故事时间,对话场景突出。《桥边的老人》场景感十足,主要是文本中人物的对话。包括有声语言的对白和具有对话性质的诸如表情暗示、手势表达及身体语言等等。《桥边的老人》提供的这个场景及时一个对白现场。马老师精准地选取了3至35段作为研读的内容,重点突出。
在研读提示语中,马老师提示学生“海明威是‘一个手拿板斧的人’,他砍掉了‘冗词赘句’,保留了极为简约的部分。保留下来的部分,隐藏了大量的信息”。这分明就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解说。马老师在这里并没有直说,是为了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悟之后再相机提出概念,以求“水到渠成”之效。由“感悟”而“结果”,千万不可先“结果”后“体悟”。如若按照后者的流程,那么学生的感受就不会开放,因为是在“冰山理论”的束缚下去体悟,就变成了“冰山理论”的求证过程,本末倒置了。限于高一学生的理解起点,“冰山理论”又不得不提,马老师不抛概念,只是解说,让学生“知其然”又不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体现了马老师的教学智慧。
1.作者在对话中隐藏了什么?请同学们说说,你从老人的四次唠叨里读出了什么信息?
2.作者在叙述中隐藏了什么?课文中的对话隐藏了大量的信息,那些不得不保留的叙述里又隐藏着些什么呢?
3.链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本文显露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内容作者都隐藏起来了。
4.海明威在写作时大刀阔斧,做的是减法;我们在研读文本时,应该浸润其中,做加法。同学们还能读出文中哪些隐藏的信息呢?
5.通过挖掘隐藏信息,你对本文主题有什么进一步的理解?
以上是“研读”部分的五个问题。问题的呈现环环相扣又层层递升。
我们来看问题1,马老师以“四次唠叨”作为师生互动探究的中心,其实指向性很明确,就是探究老人对他蓄养的小动物的态度,以此触探老人的内心,升华老人的形象。马老师的备课是极为精细的,她的“教学设计”预设了学生的多种可能,在课堂里,由于“学情”把握的准确,考虑问题周到,所以师生互动充分,探究高效。马老师的点评及时充分,又常常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这样的推进,老师主导,学生主体,有章可循,产出高效,既保留了学生感情的原生态,又保证了学生体悟的方向性。师生充分互动后,马老师总结问题1体现了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展现了老人身上展现的“人性的光辉”,这为后面追索小说的主题埋下了伏笔。
在环节高效能的背后,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认为,小说文本不是像教科书所概括的那样“表现出人性的光辉”,小说文本的主要技术构成也不是“法西斯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这样简单的对比。“小动物”在文本的出现,不过是一个道具,是家园的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小动物”与家园的“花花草草”等在象征作用方面并无二致。“它们”是老人须臾不能离开,离开之后就会若有所失和怅然若失的生活环境。笔者认为,以此为基础去追索主题或者文本意图,所谓“人性的光辉”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问题2.3.4则在老师的主导牵力下,学生逐步接近“冰山理论”的真相,并在马老师的相机点拨下,学生们豁然开朗,水到渠成。值得说明的是,马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是高效的,她几乎发掘了学生的整体潜能,有些探究甚至溢出了老师的预设范围。比如,其中有一个男生体悟到了侦察兵与老人沟通的低效,这是需要敏锐细腻的感受的,是需要老师情感的调拨的。海明威在创作这个侦察兵“叙述人”形象的时候,还似乎“漫不经心”地让他在与老人对话的过程中短暂地中断了一次对话。此外,还有两次并叙:一次是:“‘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一次是:“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尽管这一次短暂的停顿和两次的“一心二用”老人一点也没有感觉,但对侦察兵形象的刻画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作为侦察兵的“意识和素质”和临战状态就凭借这寥寥几笔而跃然纸上了。我们欣喜的是,学生依然触探到了这个细节的魅力,如果老师能够相机深入铺开就“锦上添花”了。
值得商榷的是,将海明威“冰山理论”作为课堂的理论支撑是否合适?我们知道,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他的“冰山理论”的集中体现的范本,在这里依然将“冰山理论”作为课堂的重点,是不是有重复之嫌?《外国小说欣赏》全书一共有8个单元,8个话题,16篇外国小说。其中第一个话题就是“叙述”。在“叙述”的话题下,教材通过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以“显示”的方式叙述故事,英国作家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讲述”的方式展开叙述,让学生感受、领悟两种叙述方式前者偏于客观、后者偏于主观的特点。如此看来,《桥边的老人》是有它的单元教学任务的。每个单元任务都能落实到位,对“外国小说”的体会才能到位。马老师这样的内容选择是不是有失偏驳?我想,之所以这样,原因不能归结于马老师,这是教材编选者在选择教学文本时不够严谨导致的。编者一厢情愿地认为《桥边的老人》体现了“叙述”单元叙事类文学欣赏的基本知识点——“显示”。所谓“显示”,就是叙述者差不多完全地消失在文字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对一段生活,面对一个人、一件事。这个不肯露面的叙述者,知识客观地将那些人和事呈现出来。而《桥边的老人》在这方面却并非一个典型的文本,文中的叙述人是相当活跃的,他会对小说中的人和事加以一定的解释和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人和事的感情。所以,小说的单元目标和文本材料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使得执教者很难进行内容选择,即使勉强而为,也是生搬硬套。
问题5是对主题的进一步理解。马老师做了这样过的提示:“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学生应该能通过老人的形象与遭遇,进一步分析出本文还有对人性与爱的呼唤。”这个探究是建立在老人身上展现出的“人性的光辉”的基础之上的。笔者前面的分析已经否定了这一点,所以从老人身上“呼唤”人性和大爱已经走不通了。但是,这个升华小说主题的环节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妨改换思路,从侦察兵对老人的态度上做文章。作为侦察兵,在任务已然完成的情况下,还能关注桥边的老人,并与之进行这么长的对话,尤其是老人是处在恍惚的近似“呓语”的状态,这就不仅仅是关心和关怀,更是“一个都不能少”的人性光辉。
四、比读:目的明确,轻重失当
在课堂主体教学内容完成后,马老师设计了一个“比对”的拓展环节。问题设计三个:
1.祥林嫂与“老人”还有其他的相似点吗?
2.两文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通过比较阅读,你对本文主题有更为透彻的理解吗?
我认为,这样的环节采取“对比”的方式呈现有些不妥。顾名思义,“对比”是双方分量等同的,没有主次轻重之别的,这样多少有点轻重失当。我想,在探究容量和时间的分配上,对《祥林嫂》一方可以淡化处理,没必要“浓墨重彩”。《祥林嫂》一方只是这一环节推进的学情基础,要起到“衬托”的作用,《桥边的老人》的主体地位要有保证。同时,由于要兼顾“对比”双方,环节拖沓延宕,时间分配偏多,偏离了课堂主要脉络,尤其是放在最后,可能会使得前面的效果淡化。另外,针对三个问题的探讨,在文本语句的选择上也不具有示范性,而充满了偶然性,有生拉硬拽之嫌。(节日背景的作用探讨环节除外。)同时,问题3的比较研读也牵强。因为这两篇小说的主题“交集”少,“子集”多。
五、总结:回扣导入,首尾圆合
马老师在总结部分,回扣了“这是一个 桥”的问题,首尾圆合,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同时,借助于板示,引领学生理解“这是一座断桥”,并顺势发出搭建“断”桥的呼吁,升华了学生情感,提升了课程的“人文”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而言之,马于玲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以她的知性和亲和力为我们呈现了一顿饕餮大餐,我们应该感谢她。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敬请方家指正,也请马老师海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