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峰》课例评析
(2017-01-09 17:47:49)
标签: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课例评析神女峰 |
分类: 网络教研 |
《神女峰》课例评析
商丘一高
赵娜老师执教的示范课《神女峰》,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作为市级名师,赵老师教态大方,声音洪亮,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引导着学生仔细品读了《神女峰》的意象、字词、内涵,让学生理解了整首诗和舒婷的思想。
一、神话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的第一部分导入部分,赵老师用“三峡游览片”及神女峰由来的神话传说导入课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明白神女峰的由来——“神女为怀王守贞,最终化为一座山石”,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舒婷的思想。
二、朗朗书声贯穿课堂始终
诗歌要多读少讲,通过“读”让学生品味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赵老师的“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很好地品味了诗歌。对于“读”,赵老师设计了以下环节:一读诗歌,整体感知;再读诗歌,把握形象;三读诗歌,品味意象;四读诗歌,深味情感。四个读中赵老师又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不同的形式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从不同的角度体味了诗歌的情感。
三、寻找诗人,让学生活跃起来
在分析诗人形象时,赵老师让学生在诗歌中找诗人,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请一位同学把体现诗人身影的句子读读。)
这个环节特别好。诗歌不但需要通读,更需要精读、细读,只有细读才能找出其中的人物,分析其形象,品味其情感。赵老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歌后去进一步细读,有目的的细读,会让学生更感兴趣,也能有的放矢。
当时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踊跃的找作者的有关词句、动作,这个预设达到的效果非常好。
四、分析动作,把握诗人形象
这样的设计整体上来说非常好,课堂效果也很不错,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分析“捂住眼睛”时,赵老师说“不敢直视”。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主观了。在不同情况下,“捂住眼睛”的原因有很多种,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分析揣摩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其实舒婷“捂住眼睛”应是“不忍直视”的可能性更大,“不忍”与“不敢”还是有区别的。
五、品味意象,探寻诗歌主旨
古往今来,多少女子把梦想安排在漫长的等待之后,而错过了美丽的现实生活,失去自己独立的人格,把忧伤永远地留给了自己。
在品味意象时,赵老师预设的有“云”、“江涛”、“梦”、“忧伤”等,“忧伤”是一种情感而非意象,这样的预设稍有不当。
“杳鹤”和“春江明月”的象征意义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直接点明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六、替换词语,分析语言
赵老师在品读意象时,对“远天”、“无数次”等修饰词进行了替换、品味,我认为此部分可省略。此单元的目标是品味意象,着重品味意象及主旨即可。讲一首诗不必面面俱到,应有专题意识。面面俱到便会流于形式,流于浅显,专题意识的教学才能使我们透彻深入地了解文本及内涵。
《神女峰》虽是一首现代诗,但其实是用传统的意象来表达现代的情感,老师对此点到即可。从教学效率角度看,篇幅短的文本可以适度拓展,一首现代诗,也不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解读。在专题教学意识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延伸拓展《致橡树》、《惠安女子》等作品。在系列作品的阅读中,学生可以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舒婷的爱情观。
赵老师的板书设计结合了“洪流”和“山峰”的元素,很好地紧扣了主题。
赵老师的这节课结合了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很好的品味、体悟了诗歌,总体上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