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香绒
李香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4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数学分层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2017-06-12 14:11:35)

浅析数学分层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周至县二曲中学  李香绒

摘要: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准确恰当的提问,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积极思考,主动获取新知。精心设计的问题,在合适的时机提出,不仅可以激发思维的火花,还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共同提高,使课课堂高效、艺术。

关键词:  数学  分层教学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进入竞技状态,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我从课堂提问的设计和提问技巧对数学课堂提问艺术进行探讨。

一、 精心设计问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必须设计好课堂提问。

1、 找准切入点,突出问题的精要性。

课堂提问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就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弱点、疑点设问。每一问都要问到点子上,要选准问题的切入点。另外,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繁琐,没有主次,要体现少而精的原则。否则就可能抓不住重点,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 难易适度,使问题具有层次性

古人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难者”。设计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对复杂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各个击破。设计的每一个问题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当问题难度过大,跨度太宽,不能三言两语就解决时,学生就会茫然,有层次的提问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提问的层次要密集些,较为简单的知识层次跨度要大,以免浪费时间。所以提问要有详有略,层次井然,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以深化。

如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针对这一难点,我在教学时就从身边的问题出发,这样设计问题:1.你今年几岁了(指一位同学)?如果老师比你大20岁,老师今年多少岁?2.请同学们思考:当他1岁时,老师的年龄多少岁?当他5岁时,老师的年龄多少岁?3.总结规律:已知这个同学的年龄,只要用他的岁数加上20就是老师的年龄。4.如果这个同学的年龄是X岁,那么老师的年龄就表示为(0+X)岁。通过这样逐步提问,降低了思维的难度,使学生理解代数式的灵活性和普遍性,自然接受了新知识,并养成思维的良好习惯。

3、 启动思维,体现问题的启发性。

有效的思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及发展在学生最感困惑的认识焦点上设疑,在学生的思维缺陷处设问,把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所提的问题必须让学生经过回忆、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之后才能得到答案,而不是从课本中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或只是简单的背诵复述。

例如讲圆形的定义时,提出“自行车轮子能否做成三角形或四边形?”学生回答“有棱角,骑不动”,“那么能做成这种形状吗?”(随手画一个椭圆)学生大笑:“这么一来,车在路上行驶时就会忽高忽低!”老师又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能平稳前进了?”同学们通过讨论,终于得到答案“因为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轴心的距离等”。自然而然得到圆的定义。

4、通俗易懂,使问题具有鲜明性。

提问的问题要明确,题意清楚,语言简明,用词准确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一听就明确要回答什么,给了什么条件。反之,问题不明确,条件模糊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力,学生将无从下手,无言以对或答非所问。如在教学演示从平行四边形向矩形过渡的四边形模具时,如果老师随意一问:“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回答:“四边形不稳定”,使教学陷入尴尬局面。如果把问题设计为:“在四边形的变化过程中,锐角逐渐变大还是变小?当锐角变成直角时,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就可以很快引导学生观察角、边和对角线的变化,从而启发学生,顺利教学。

二、探究发问技巧

同样的问题,提问的时机、方式、节奏不同,甚至提问的学生不同,教学效果往往也不同。因此课堂提问还应讲究一定的技巧。

1、 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则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善于抓住契机,并进行适当调控,问到点子上。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进入了“愤”和“悱”状态,才是提问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用语言、手势、表情等方式激发学生,并适时诱导,然后根据学生表现恰到好处把握提问的时机。

2、 变式提问,诱发兴趣。

问题难易不同,目的不同,发问的方式也不同。一堂课中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提问,力求灵活多样,采取正问反问相结合,若方式过于简单,就会使学生护额的乏味,枯燥,进而反感,生厌学情绪。

3、 适当停顿,留有余地。

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一般需要分析,思索,归纳,综合,比较,概括等过程才能完成,所以需要思考时间。因此提出问题后要稍微留一点时间,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停顿时间长短根据问题难易程度而定。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不能无事可做,更不能频频追问,干扰学生思考,而是要用鼓励的目光环视全体,或者倾听小组讨论,以获取反馈信息,并确定提问时机和对象。如果提问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不出,陷于困境,课堂就成了教师自问自答,导致课堂变回“填鸭式教学”。

4、 面向全体,因材施问。

不少教师课堂上存在偏向心理,喜欢提问成绩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能力提升较快。相反,经常被遗忘的学生则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所以提问要面向全体,除根据学生的反应确定人选外,还要分难度较轻的问题给相应程度的学生,因材施问。这样才可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学习的氛围,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教学手段,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原则性。只有用心琢磨,科学实施,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略谈学生读书,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吉临荣,(问题提到“点子”上,《中学教育》),2011年11期

3、 张平定,(“有益提问”的方式探析,《考试周刊》)2011年5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