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论文
(2017-06-12 13:19:08)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论文
周至县二曲中学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从“教”到“引”,从“满堂灌”到学生自我体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唯分论”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 加上我校处于县城,周边许多家长由于生计原因离开家庭,把孩子送到学校,致使留守儿童、托管孩子大量存在。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能力参差不齐,为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校尝试分层教学,并初见成效。 都需要我们实施分类教学。
一、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结果,对学生进行分层
我们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学分层教学问卷的抽样调查。
1.学生对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的态度:90%学生回答积极拥护。说明多数学生对分层教学的意义和好处感同身受,我们教师对分层教学充满了信心。
2.实施分层教学后,65%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只有26%学生认为没有变化。
3.分层教学后,72%的学生选很有真对性,这说明实施分层教学后,我们教师的教案比原来教案实用性强多了,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但是还有19%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多讲一些,减少学生动手。这使我们认识到课堂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学困生需要关注。
4.分层教学后,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布置“适量而区别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作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5.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起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作用。一个个小老师的诞生极大地减轻了我们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二、钻研教材,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
在课堂中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再设计问题时要有梯度:A层的学生回答: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B层学生回答:适中的问题;C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中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切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四、课堂练习及作业分层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一个巩固加深,然而我们在设计习题时应根据孩子们的个体差异进行再次分层,分层练习的目的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对习题进行分层是必须的。
作业的有效布置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
五、辅导分层
对学生的辅导是学生掌握、巩固所学课堂内容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课后的辅导方面我们准备采取这样的路径: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具体做法是,分在A层的同学老师辅导。C层的同学由A层的同学具体辅导,每人辅导2个同学。B层中较好的同学互相辅导。尽量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辅导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得到提高。
总之,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有效避免因升学压力而造成的过度拔高、避免学生达不到要求而“破罐子破摔“的情形。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让学生愉悦的成长,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中学数学教学2002年第1期;
2.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