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

(2019-12-06 14:06:05)
标签:

博益智学习网

教育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免费下载地址http://byz.100xuexi.com/Ebook/37047.html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旅游学概论》(李天元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旅游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天元主编的《旅游学概论》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李天元《旅游学概论》配套辅导系列(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本书是李天元《旅游学概论》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旅游学相关资料对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名校历年的考研真题。本书精选了中山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名校的旅游学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 认识旅游活动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 旅游者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章 旅游资源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 旅游业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 旅游组织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 旅游市场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 旅游的影响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附录 名校考研真题精选
 2013年中山大学旅游学概论(代码892)考研真题
 2013年山东师范大学旅游学基础(代码861)考研真题
 2014年广东财经大学旅游学概论(代码520)考研真题
 2014年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概论(代码833)考研真题
 2014年燕山大学旅游学概论(代码B17)考研真题(复试)

课后习题答案

一、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


1问题的提出

综观世界各地的旅游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进而来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宜因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可溯源于古代的旅行活动,便将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等同于现今意义的旅游活动。


2原始时代早期的社会经济与人类的迁移活动

为了客观地认识人类旅行活动的产生背景,我们有必要对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作一简单回顾。

(1)在原始时代的前期,人类是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靠渔猎和采集为生。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于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现,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一时期中,原始饲养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出现,并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虽然如此,所有这些进步的出现都未能有效地改变当时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此外,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所属的氏族部落范围之内进行。

(3)由于物质基础的缺乏和社会生活范围的制约,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在这一时期中,人类确实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迁移活动,其特点主要是:

所有这些迁移活动都是迫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发生,因而具有被迫性的特点;

所有这些迁移活动的发生都是出于谋求生存的需要,因而具有求生性的特点。这类迫于生存需要而远走他乡的迁移活动,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


3结论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1旅行需要的产生背景

(1)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开始问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增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并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2)随着产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开始形成之际,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易货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由此而产生。

(3)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2奴隶制时代的旅行发展

(1)在西方社会的奴隶制时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这一点在古罗马帝国表现得最为典型,罗马帝国政府在全国境内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为人们沿途旅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当时旅行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特别是以近距离的旅行为主。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社会秩序的动荡,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也随之恶化。

(2)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旅行活动的发展与欧洲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情况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在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时间要比西方国家早得多。

(3)奴隶制时代的旅行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基本结论:

就整个世界的情况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变化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关,世界各地在旅行发展方面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同旅行活动的最初产生并不是出于消遣性目的一样,就旅行活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而言,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同样也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多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总之,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促成了旅行活动的规模发展。


3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

在奴隶制社会时期,虽然促成旅行活动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交换和易货经商的规模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不存在以消遣为目的的旅行活动。

(1)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这类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存在集中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剩余大都被奴隶主阶级所占有。这些物质财富主要被用于两个方面:

用于祭祀活动。事实上,这类活动的开展客观上也与旅行有关;

供奴隶主阶级生活享用,其中包括供其外出消遣游历。当时这类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仅限于以“天子”为代表的少数奴隶主阶级。

(2)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发展情况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除了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外,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也包括一些自由民。

三、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


1中国

(1)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较大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旅行活动的发展与交通运输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交通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这一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

(2)水路交通的发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水路交通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项重要旅行方式。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路交通的发展虽然是由国家发展漕运所致,但客观上也便利了当时人们利用水路旅行往来。除水路交通外,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陆路交通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

(3)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旅行活动的规模、类型和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也都不断有新的扩展。这一时期真正在规模上占据支配地位的旅行活动是出于经济目的的商贸旅行。


2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

(1)在欧洲的封建社会初期,旅行活动的发展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构成欧洲封建社会人口主体的农民大都是农奴。

(2)封建社会早期的欧洲没有城市,自然经济的性质十分突出,人们以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简陋的手工业也多是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存在,因而很少有交换活动,与外界几乎隔绝。到公元11世纪时,欧洲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劳动剩余也逐渐增多。此外,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产品交换活动逐渐变得经常化。

(3)从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继位起,直到西欧封建社会结束为止的这段时期内,欧洲的旅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出现了以保健疗养为主要目的的温泉旅行和以教育为目的的旅行活动。


3封建时代旅行发展的特点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普遍都表现出以下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国家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繁荣的和平时期,旅行活动便会朝向新的广度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2)在封建社会时期,虽然旅行活动的规模和类型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但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乡村人口占绝对统治地位。传统农业劳动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乡村居民普遍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3)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他们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而他们的消遣旅行活动并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

四、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相关资料推荐

[全套]2020年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概论考研全套资料

http://byz.100xuexi.com/Ebook/87649.h

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902旅游学概论考研全套资料

http://byz.100xuexi.com/Ebook/85121.h

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835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概论考研全套资料

http://byz.100xuexi.com/Ebook/78936.html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博益智学习网http://byz.100xuexi.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