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劲环境法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2019-12-06 10:11:51)
标签:
博益智学习网教育 |
[电子书+打印版][电子书]汪劲《环境法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免费下载地址http://byz.100xuexi.com/Ebook/68742.html
环境法学》(汪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国内外各大院校广泛采用的环境法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我国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汪劲主编的《环境法学》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汪劲《环境法学》配套辅导书(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是汪劲《环境法学》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每章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教材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详解。参考大量环境法学相关资料对汪劲《环境法学》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内容简介
第一编 环境法总论
第一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 环境法的概念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 环境法的演变与形成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章 环境法的主体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 环境基本法与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编 环境法各论
第七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 自然保护法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 环境侵害救济法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章 环境犯罪制裁法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一章 环境法与中国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课后习题答案
一、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概述
1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1)环境
我国《环境保护法》给环境下的定义中包含着三方面的寓意:
将环境的范畴限定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影响的自然因素范围内,不包括社会、经济等其他因素;
这种自然因素既包括各种天然的环境,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与自然因素融合的自然资源、历史遗迹与自然状态也因其自然的本质属性而属于环境的范畴。
(2)自然资源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给自然资源下的定义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我国立法对自然资源的概括性规定为: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2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的关系
(1)环境、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概念 | 事物中心 | 概念 内涵 | 概念外延 | 重要法律或文献 的概括性规定 | 重要法律或文献的 列举性规定 |
|
|
|
以人类中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之和 | 中国《环境保护法》: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 中国《环境保护法》: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
|
|
以人类为中心,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为人类产生经济价值自然环境因素之总和 |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包括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以及区域性的自然环境与资源 | |
|
有机体、无机物以及人类等 | 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生物群落、环境条件间存在的各种因素之总和 |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生物群落间、生物与环境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
环境科学或者生态学著作一般认为,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
|
(2)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目的的差别
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的目的
a.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人类的繁衍和健康奠定生存基础。
b.自然资源保护的目的是维持人类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人类福利的持续增长奠定物质基础。
c.生态保护的目的则是将人类还原到自然的原始存在之中,从生物圈平等的境界强调人类及其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都应当符合生态系统平衡的自然规律。
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目的的差别
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外延较大,目的是实质性地协调人类环境利用行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源保护的外延较小,目的主要在于维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同时间接实现自然保护的目的。
3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1)环境问题及其演变
环境问题的含义与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a.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即第一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
b.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或自然破坏,即第二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立法控制对象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第二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两种。
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变
综观现代环境问题的演变历程,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地域环境问题时期、国际环境问题时期以及全球环境问题时期这三个历史阶段。
a.地域环境问题时期
自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因生产生活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国工业区、开发区一带的局部污染损害和自然破坏方面。到20世纪50、60年代,以环境污染为突出表现的环境问题则在主要工业国家发展到了顶峰。
b.国际环境问题时期
二战后发展经济开始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追求的目标。在资源开发、原材料的输入输出、工业生产以及贸易往来等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越来越多,污染物排放总量也越来越大并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伴随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以及国际水道的流动,环境问题便从地域化开始向国际化的方向发生演变。
c.全球环境问题时期
过去几个世纪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性以及发展中国家大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大以及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问题正朝向全球化的方向发生演变,突出表现在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海洋污染、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人类共同遗产与国际公域破坏等方面。
(2)环境问题的成因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正确估计和分配环境资源,从而导致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它们的环境成本。市场失灵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a.环境的成本外部化。指产品消费的环境成本由他人承担而又未通过市场得到补偿。
b.对生态系统估值不当。在环境的总体经济价值中,环境资产的直接使用价值最容易定量化,它等于由资产提供的实际产品和劳务。一种资源的某些用途(如热带雨林)能够出售,而其他用途(如它对流域的保护)却不能。因此导致资源不能出售的那部分用途被忽视,从而导致资源被过度利用。
c.产权界定不清。对资源的开放管理方式会促使它们可为任何人开发利用,而资源的环境效应并不能被使用者所认识,结果导致资源的破坏。
政策失误
当政府的干预政策不能纠正甚至反而造成或者加剧市场失灵时,就会发生政策干预失灵。
科学不确定性
科学不确定性是指即使依靠现有科学技术也不能就某一行为可能造成未来的不良影响得出明确和确定结论的现象。
国际贸易的影响
能够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国际贸易活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a.涉及对环境有影响的商品交易。包括从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有害废弃物交易活动,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等。
b.能够引起环境问题的贸易。包括热带木材贸易、水产品类贸易等。
c.因国际投资带来的环境影响。这类贸易活动主要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标准宽松而将污染企业或落后的生产技术设备投入到这些国家。
相关资料推荐
[电子书+打印版][电子书]史学瀛《环境法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http://byz.100xuexi.com/Ebook/68116.html
[电子书+打印版][电子书]吕忠梅《环境法学》(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http://byz.100xuexi.com/Ebook/72079.html
http://byz.100xuexi.com/Ebook/106432.html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博益智学习网http://byz.100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