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平明因寺的兴衰与尾声

(2017-08-02 10:57:40)
标签:

文化

临平明因寺始建于南朝陈后主陈叔宝(553年—604年)至徳年间,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明因寺的兴衰大致经历了四起四落和一个尾声阶段。

建明因寺的起因是因为陈后主至徳二年(584年)冬十一月,临平约有九里方圆的地方沉没为湖,引得人心慌慌,有一个名叫胡敏的御使上奏皇上,称此乃国运不济之征兆,“宜建梵刹,募选国中真静福厚女妇自愿出家者若干人,度为尼,镇压之可也。”陈后主准其所奏,选召二百八十九名女子,钦度为尼,在镇西南建宝刹,建成后的明因寺“雕楹绣桷,炫耀林谷;金铃宝铎,应响霄汉;玉毫金相,崇奉如式;絙以修垣,荫以嘉木,俨然成一化境”。后来,皇帝又敕赐寺额,使得明因寺声名远扬。然好景不长,公元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后主被俘,南朝灭亡。仅仅建造了三十多年的明因寺在隋炀帝大业年间罹于兵燹而无存。此乃明因寺的一起一落。

明因寺被毁100多年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顺天翊圣皇后听闻陈后主的故事后,赠金二十斤,重修明因寺,修复后的明因寺又焕然一新。然至唐武宗会昌年间发生灭佛事件,全国毁寺观四万余所。明因寺也难逃厄运,于会昌五年(845年)废为瓦砾之区,此乃明因寺的二起二落。

时间又过了200多年,到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因传明因寺废墟屡现祥光灵响,于是众人募款重新修复明因寺。至宋徽宗崇宁初年,天大旱,有妙湛法师在明因寺求雨应验,于是在此创院。崇宁四年(1105年),擅长书法的宋徽宗御书“守内真,除外妄,修觉慧,悟真如”共12字,恭圣仁烈皇后亦赐“众生自度,佛不能度;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罪从心生,还从心灭。”32字。现在读来,写的虽是佛家偈语,却也道出些如何做人做事的哲理。御书赐寺,使得明因寺更加荣耀。(也有学者认为唐、宋两位皇后赏赐明因寺可能记载有误,见陆文宝、董建波主编的《临平研究》183页)可惜,北宋亡后,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宋室南渡,陈通、苗复作乱,欲逼孝宗退位,韩世忠与其大战临平山下,在战乱中明因寺被损毁,只剩“僧庐数楹而已”。后临平人姚成带头出资,率众信徒修复明因寺,但与原先的明因寺相比“十未一二耳”。此乃明因寺的三起三落。

到了元朝,明因寺又一次名声鹊起。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俞琰在《题临平明因寺壁》中写道:“窈窕明因寺,僧房静且深。水声穿暗笕,山影隔踈林。”可见,当时的明因寺僧房幽深、风光秀美。其间三件事值得一记。一是徳佑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太师伯颜驻临平明因寺迫降宋室,文天祥等人受命到临平与伯颜谈判,伯颜虽被文天祥的怒斥而激怒,但对他的正直刚毅充满敬意。将文天祥拘于明因寺后,礼待有加,几次想为己所用,被文天祥严词拒绝。因有“文天祥怒斥伯颜”的历史典故,使明因寺在史书上得有一笔记载。二是伯颜甥孙女萨八出家明因寺,为此,太后赐金三十斤,彩缎若干匹,重立碑石,明因寺又一次轮奂再新。史载撒八死后葬明因寺东,相传为皇姑墓,并有辟尘炉留传于后世。三是南宋亡后,文学家周密(1232年—1298年)入元隐居不仕,曾隐居杭州癸辛街,他所写的《癸辛杂记》便以此得名。书中有一则“尼站”云:“临平明因寺,大刹也。往来僧官每至,必呼尼之少艾者供寝,寺中苦之。于是专做一寮,贮尼之尝有违滥者,以供不时之需。明曰尼站。”可见,至少从南宋开始,明因寺已艳名远播,然正史以此事涉猥瑣而弃之弗录。仅有诗词落墨此事,直到明代,还有以此为背景写成小说《欢喜冤家》第二十二回。

明代,明因寺相关资料不多。明嘉庆二年(1523年),塘栖泉漳人,曾任云南左布政使的丁养浩游临平,在《效唐集诗序》记载,其一干人“同游邱山,至晚舣舟北庙,信步入明因寺,询其建制之由。”另有朱妙端(字仲娴,号静庵,海宁人,明教谕周济室。著有《自怡集》)有一首《题明因尼寺》的诗。诗云:“六代兴亡似掷梭,空留尼寺傍山阿。碑残犹识金仙字,国破谁征玉树歌?绕屋烟霞供笑语,一龛灯火隔松萝。由来陵谷皆迁变,湖水依然自绿波。”可见在明朝,明因寺虽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但已不如从前了。

到了清朝,也只能从诗人游明因寺后所写的诗篇中去揣摩明因寺的境况了。清雍正乾隆时期钱塘著名诗人厉鹗(1692年—1752年)有一首《游明因尼寺》的诗,诗中有描写当时明因寺状况的诗句“颓垣古殿尚宏敞,暗笕分流水声响。幽花间竹隐禅房,忍草沿阶叩方丈。”可见,当时的明因寺虽然有些颓废但还宽敞,隐隐约约能听到寺附近的石笕(就是现在西大街龙皇塘路口的“河底河”水利工程遗址)的水流声,寺尼的禅房掩映在幽花竹篁之间。但与鼎盛时期已无法相比,“残碑字剥苔纹绿,对此弥伤人代速。”寺尼们过着“今来俭薄檀施衰,粥鱼廖落诵经迟”的清苦生活,不由得诗人发出“向闻赐金出宫掖,千年兴废谁枝梧?”的感叹。另有清康熙年间诗人王之宾一首《明因寺》云“笕落花随逝,垣颓日月悬”。此时的明因寺六朝绮丽已不在,临寺眺望,也只有感慨万千,潸然泪下了。

至于明因寺究竟毁于何时,史书没有记载。清《寇难琐记》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二十七、二十八日,苏州之(太平军)自北而南,过许村、临平,一炬成墟。”俞樾也在《临平记补遗序》说:“咸丰辛酉(1861年),贼至临平,纵火三日。”大乱之后,俞樾再回临平,在他眼中“河山不异,举目有风景之殊也。”劫后的临平已是面目全非。那么,明因寺是否会是在这场动乱中被毁呢?史书没有记载,仍有待进一步考证。笔者将元、明、清这一时段的明因寺称为四起四落。

明因寺的尾声部分则是临平将军殿弄出现的明因寺。笔者曾走访过住在将军殿弄附近的邵文琴老人,她告诉笔者,民国时建沪杭铁路时,因要拆除铁路沿线的一些房子,所以,建在临平老火车站(位置现在藕花州大街与逸仙路交叉口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旁边)西南面的一个名叫明因寺的小庙搬到了将军殿弄(她说的位置正是原先明因寺的位置)。另一种说法是,将军殿弄原先有一个尼姑庵,明因寺被毁后,众信徒将它作为代明因寺。不管如何,将军殿弄的明因寺继承了原明因寺的衣钵。据民国十九年(1931年)五月二十日上报的《杭县宗教调查表》记载:明因寺,所在地将军殿弄;主持为月林,共有寺尼7人。而当时临平景星观、龙兴寺、广严寺、安隐寺的僧侣分别只有3人、2人、3人和6人(见余杭史志办编印的《余杭民国期刊文献选辑》第89页)。从僧侣人数看,明因寺居首,可见民国时期将军殿弄的明因寺也不小。解放后的农业合作化时,明因寺划归临平大队所用,明因寺随之消亡。

现在将军殿弄26号的街沿有一口老井,据邵文琴老人告诉笔者,这口井就是明因寺的,由于尼姑到上塘河取水和洗涤有诸多不便,因此,将军殿弄西侧一家香烛店老板出钱开凿了这口井。由此推断明因寺的位置应在此井东面。20世纪80年代,在建县协办大楼时,曾打算掩埋这口井,遭到附近居民强烈反对,老井才得以幸运保留至今。现在,这口双眼、井圈呈六边形的老井已用大理石栏板围护,井水冬暖夏凉,附近居民仍在使用。这口老井或许就是明因寺留存在世的唯一印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