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一部悠长的民族史诗
标签:
茅盾文学奖鄂温克文学 |
分类: 读书与写作 |

在看《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过程中,常常回想起我小时候生活的农村,有青山,有绿水,有成片的槐树林,还有笔直高大的白杨树,白杨树长在田间地头,长在大马路的两侧,与书中的白桦树极其相似;还有那些熟悉的田野,山峦,河湾……读着读着不免沉浸其中,顿时有种时空的交错感,仿佛置身于遥远的鄂温克族人生活的山林中,篝火旁,希楞柱里……
额尔古纳河是一条母亲河,她养育了河流两岸众多的生灵,树木,她的左岸和右岸像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沿着不同的道路绵延行进数百年。
右岸是这本书中主要人物生存生活的居住地,作者通过一位鄂温克老妈妈的口吻,讲述了这个古老民族百年来,在经历瘟疫,战乱,文革等一系列事件的沧桑变化中,带领自己民族艰难前进的故事。在灾祸面前他们勇敢,诚实,无所畏惧,他们心怀善良,保持纯净,敬畏自然;他们生于森林,长于森林,最后又葬于森林,与自然和谐共处。作品呈现出一个纯洁,干净,美丽的大自然,阅读其中的每个人,每一个故事都是那样的清晰,简单,即便是具有魔幻色彩的萨满,也让人肃然起敬,但随着现代文明的深入,这种纯洁和谐的关系逐渐被打破了。令人欣慰的是,这段故事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我们得以记忆。尽管《额尔古纳河右岸》不能当作历史书去读,但是我相信它是真是存在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百年孤独》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讲述一个民族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同样具有魔幻色彩,同样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妈妈……但是,相比之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恬静的,美丽的,真真切切的,而且是能延续至今的;而《百年孤独》则是波澜不惊的,惊涛骇浪的,最遗憾的是马孔多消失了。不同的文学作品有其不一样的生存土壤,表现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果说非要弄清楚个好坏之分,那就看个人喜好和习惯了。就像外国人爱喝咖啡,中国人爱喝热茶一样,选择不同而已。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长篇小说,书中有大量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在每个故事发生时,几乎不留悬念,直接叙述,不需渲染和装饰,有的只是内心的直感和缓缓道来的情节。它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有驯鹿,森林,高山,河流组成;有故事,人物和感受叠加,环境是那样的和谐自然,阅读起来更像是一首绵延悠长的散文诗,给人以清新脱俗,心旷神怡,投入自然怀抱的感觉,这种带有抒情的写作方式太让人心动了,你会不知不觉走进书中的森林里,与他们一道感受那个远去的岁月。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写人与自然的民族发展史,与自然万物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万物皆有灵性,敬畏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变的规律。千百年来人们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前行,学会与自然相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像书中的鄂温克猎民们,上山和下山只是时间问题,不管生活方式如何改变,游猎也好,定居也罢,都不会影响文明火种的前进,需要改变的不方向,而是方式。有一点值得肯定——绝对不会是野蛮生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