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被孤独驱散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标签:
孤独是永恒的话题马尔克斯文学 |
分类: 读书与写作 |

《百年孤独》是一部伟大的作品。首版于1967年,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它的中文版一直没有得到授权,直到2011年我们才有幸看到正版。这其中的缘由,据说在此之前马尔克斯曾经来过中国,在北京逗留期间,在市场上看到盗版的《百年孤独》一气之下,从那时起就一直不给授权。
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花了一段时间在熟悉它,通过了解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生平、履历,以及《百年孤独》的写作过程,想从中发现,解开其中的奥秘——为什么在拉美文学,在世界文坛,在中国的文学领域《百年孤独》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以至于在某个阶段,许多中国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有它的影子,像《白鹿原》《檀香刑》当然这一点是别人的看法,我觉得这应该叫共性,文学的共性。这种共性中有某种特殊的密码,就像当初阅读《白鹿原》一样,我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去找寻发现这些密码,但都始终无法找到答案,直到最近开始品读《百年孤独》慢慢走进布恩迪亚家族,走进马孔多……
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专门打印一张人物关系图,以此来帮助了解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即使这样还经常把他们搞混,可见作者在创作时的思维是多么的缜密,思路多么的清晰,这也是作品的伟大之处。对于我们来说想要彻底的读懂它,了解它,仅靠简单的阅读是不够的,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才能有所收获。仅仅是小说的开头就足够引发思考了:“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这种叙述方式,在后期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有见到,或许这是对伟大作品的一种致敬吧。
小说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的兴衰,从开荒到繁荣、最后到消失,历经七代,这期间有魔幻的叙事,惨烈的战争,放纵的情欲等等,各种人物事件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宏大的故事结构,看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其实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一条定律——孤独。强烈的孤独感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孤独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上空,有时约隐约现,有时密不透风,孤独从始至终贯穿整部小说,而且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得以体现。
家族事业的开拓者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从离开原来的村子开始到建立马孔多,以至于最后死在栗树下,不论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专研炼金术,还是在栗树下陷入自我孤独的不能自拔,始终没有将马孔多与外面的世界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人孤独的开始,也是整个家族,以及马孔多的孤独开始。第二代收养女丽贝卡的诡异的举动,何塞·阿尔卡蒂奥的不辞而别,阿玛兰妲终身未嫁以及奥雷里亚诺上校一生历经多次战争,十七个私生子相继死去,虽然躲过无数次的暗杀,但最后还是没有走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世界,文中多处体现这一点,像拒绝政府颁发勋章,不愿参加集会,从不信任任何人等等一切,都是孤独的外在表现。第三代阿尔卡蒂奥掌权后的独裁统治,奥雷里亚诺·何塞的恋母(与姑妈)情节等,这些行为都是内心的孤独所影响。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有这种情节,包括整个马孔多患上失眠症,最后马孔多因飓风而神秘的消失,这种孤独情节是与生俱来的,也许是家族的遗传,也许是环境的影响,但最大的原因还是作者有意为之吧。
这种孤独情节的存在是有一定根源的,这与时代和作者有莫大的关系。19世纪末,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数十万人丧生。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集中表现出来。战争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致使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居无定数,失去了安全感,整个社会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孤独感油然而生,一句“马孔多在下雨”足够说明一切。
整部作品描写孤独的场景比比皆是,相比之下,描写感情方面的少很多,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被孤独所隔离,包裹,分解。整个家族所联系的亲情几乎没有,七代人中的这个纽带只有乌尔苏拉一个人在维系,这也是她始终不能死去的原因所在,一旦没有了乌尔苏拉这个人物,整部小说的故事将无从叙述。看似这样一个大家族,人口众多,历经百年,真正发生在亲情之间的感情之事寥寥数笔,轻描淡写,夫妻之间,儿女之间,兄弟之间,姐妹之间没有任何的亲情可谈,即便是高祖母乌尔苏拉也仅仅充当了信使而已。
友情也是如此,吉卜赛人,美国人,法国人,包括一切参与生活在马孔多的原住民,他们之间没有传统社会所倡导的平等,友爱和谐的朋友关系,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到过马孔多的人都如星斗般独自存在,他们毫无感情而言,团结,积极向上的东西被战争的恐惧和不可思议的魔幻事件隔离。罢工的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带来好运的佩特拉·科特斯,热情好客的奥雷里亚诺第二,还有发现金币被小流氓溺死的何塞·阿尔卡蒂奥等等他们的命运无一不被孤独所掌控,朋友成了背叛者,友情被利用,家族中的每个人直到死都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这或许从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枪打死讥笑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开始,就注定了以后百年间友情在马孔多的缺失。
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迈不过爱情这个坎,《百年孤独》也不例外,但是,在布恩迪亚家族史上表现爱情的东西,更多的被情欲、通奸和乱伦所霸占,爱情在这里变得一文不值,失去了她美好,纯真,令人向往的纯洁质感,变得令人厌恶,震惊,甚至是可怕。一些不可想象的乱伦关系被无限放大,波及整个家族,乃至马孔多街巷,兄弟之间,姑侄之间,姨侄之间等等都成了发泄情欲的出口,这种表现方式跟文化和时代背景有极大的关系。战争,贫穷,愚昧,落后与世隔绝是造成这种关系发生的温床,由于社会的极度不稳定,人们不能安居乐业,在强烈的孤独感驱使下,恐惧和贪婪占据了心灵的深处,亲情缺失,友情淡薄,爱情的灵魂无处安放,内心空虚,进而体现在肉体之上,最终通过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发泄,如火山喷发之势一发不可阻挡。小说的开头就将这种不伦不类的关系点明——会生出猪尾巴的孩子,最后预言变成现实。于小说而言从开始埋下伏笔,留下悬念,做到了围绕中心,前后呼应的效果。
不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各种魔幻事件,都在围绕着一个中心而服务,那就是孤独,整个家族的百年孤独。孤独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从落后到先进,从愚昧到文明,翻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在不断前进中探索,试图摆脱孤独的纠缠和羁绊;从一开始我们与自然斗争,与愚昧抗争到驾驭自然,适应自然,再到探寻外来文明,强化内心世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消除孤独是自我完善最基本的要领;反过来说,我们创造家园,创造文明,发明各种社交工具,目的就是完善自我,消除内心的恐惧和孤独,以此来不断发展前进。《百年孤独》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敢想,敢说,敢做,敢把人性最弱的一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有直面孤独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