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

标签:
万历十五年明朝张居正 |
分类: 读书与写作 |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这段叙述是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第一章的开头。作者着重把公元1587年这个年份作为书名,定为开端,感觉像是有一定的用意的,按一般常理其用意无非是说这一年在历史上会有很多的大事件要发生,值得去记录;但作者又说“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这样前后矛盾的去书写一段历史,可谓独树一帜。这是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
全书采用纪传体的写作方式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几个交际于公元1587年的历史人物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剖析,阐述,全景的展现了万历十五年前后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全书较为注重对政治思想方面的叙述和分析,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评价与传统的历史书有所不同,这或许同作者的个人背景有很大关系,用其自己的说法就是一种“大历史观”的态度。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也由此感受,特别是对这些历史人物性格和事件的叙述上,总感觉要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籍。这种不同感觉的由来,源自于作者对明朝统治思想,政治制度,官僚体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所作的独特见解。
按照书中的见解分析,这些制度的根源,或者说统治者所倡导的理论基础,作者把它归结为“四书”中的内容规定和明朝重文轻武的文官体制,由此来避讳“封建”文化思想和传统统治观念的迥异,说到底,其实是一回事。洪武皇帝在创立明朝初期重用宦官设立锦衣卫,整饬吏治,以此来控制国家政权,逐步削减武官在军事中的地位,到万历年间朝廷的生杀大全,基本上被文渊阁的大学士和服侍皇帝的“大伴”宦官所掌握,他们互相牵制,互为利用,采取各种欺上瞒下的手段来控制皇上和下属。与文官相比武官是个“弱势群体”即使是各级的军事一把手也,不同程度的受到文官的挟制,戚继光就是最好的例子。
“四书”中的礼仪文化思想是整个帝国统治的精髓,无论是“霸道总裁”张居正还是“和事老”申时行,包括整个文官集团在内,他们都是这些制度的忠实践行者。
当万历还是个小皇帝时,张居正既作为shoufu的职责又兼备帝师的义务,独霸朝廷,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数人在受到张居正庇护的同时,也有无数人在后面蠢蠢欲动,伺机发动反扑,张居正死后不久被清算亦在意料之中,只是可惜当时“站队”的那些人,反过来说也没什么可惜,历朝历代党争乃治国之顽疾,难以剔除。当然,既然是霸道总裁总是有一定的成就,凡有成就者必傲,张居正在主政文渊阁的十年里,虽独断专行,但明帝国在许多方面确实得到了进步。申时行主z文渊阁,他为人处世比较圆滑,善于调节缓和各种矛盾,从他的身上可以清晰看到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当然,此时的万历皇帝已不是当初的任人摆布的黄口小儿了,他已经具备了一个帝王应有的一切能力,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所有事情都依附于张居正,他开始自我行事,这方面可以从他不想早朝,缠绵于后宫等各种推脱中体现出来。申时行是个勤勉的人,时刻在提醒着万历,但他不够狠辣,没能表现出shoufu的霸气,这也是他在后期被人诟病的一点。
作为皇帝会受到很多的束缚,前有张居正后有申时行等这些人在皇帝周围,使得万历像生活在牢笼里,不能随心所欲,朝政长期的被文官集团所控制,整个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受制于这样的体系中。海瑞和戚继光包括李贽在内的这些人,与整个文官集团是有隔阂和区别的,这也是作者为什么会把这几个人单独拿出来去阐述,其中的原因我觉得大概是因为他们的“另类”举动效果,从另一方面说,较为真实反映当时帝国的实际。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面前,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看似大起大落的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只不过是洪流中的一粒沙子。就像作者所说,万历十五年是平平淡淡的一年,回头想,我们过去的几千年时间,那一年不是平平淡淡,非要说不平淡,那一年又能说是平淡的呢?不能否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完全归结于此。硬要抬杠,可以套用一下“蝴蝶效应”来做对比,道理便会清晰明了了。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纠结于某人某事,要学会通过某人某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辨清真伪,寻找规律,发现问题,由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或许是作者“大历史观”的意义所在。世上并没有完美的人,传统的历史类读物习惯于将人分为两种,要么好,要么坏,缺乏辩证思维。我们在阅读历史书籍的同时要抛却这种思想,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历史,凡事没有那么绝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一个朝代的兴衰亦是如此。《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通过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勾勒出万历十五年前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由此来反映出作者对明朝社会方方面面的历史观点,让人眼前一亮,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