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事之七“做粉条”

(2018-12-30 21:43:46)
标签:

农村

童年的记忆

情感

回忆是美好的

分类: 往事如烟
    每年春天,母亲都会选择一片不够整装的小地块,种些红薯。红薯的适应能力极强,它耐干旱、易打理、即使是在很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够顽强的生存。
   到了秋天,母亲把红薯秧子割下来堆放在地头,为生畜们留着,红薯的茎叶是家畜的最爱,猪,牛,羊等都特别喜欢吃。随后,母亲把红薯从地里刨出来,一部分个大、面相较好的贮藏在地窖里,留作过冬食用和来年育秧;一部分面相不好的、小的或被锄头劈过的,母亲把它们洗干净,上磨浆机磨碎,淘洗,沉淀,晾晒做成红薯淀粉。
   红薯淀粉是做粉条最好的原材料。说起做粉条那是有一套流程的。待到天气渐渐冷起来,直至水缸能结冰。母亲把磨好的红薯淀粉拿出来,掺水和成软面状,姑姑将灶台上的大锅加满水,烧到接近沸腾,然后,支起饸饹床,把和好的红薯淀粉面团塞进床子里。只管用力,一条条细细的生粉条子,便从饸饹床底挤出,滑进热气沸腾的大锅里。稍作等侯,待十几出面团相继压进锅里,灶洞中燃烧的核桃木发出呲呲声,熊熊的火苗像蛇吐出的信子包围着锅底,大量的热气把整个灶台周围笼罩起来。母亲、姑姑、父亲像是腾云驾雾的神仙。几分钟后,一缕缕晶莹剔透如丝般柔滑的粉条,被母亲捞进盛满井水的大铝盆里,姑姑又将铝盆中的粉条一条条捋顺好,挂在特制的木棍上,然后再一排一排的依次挂在梯子上。
   一般情况下,做粉条的水是不能烧的过开的,且下锅的粉条要短暂停留,就得马上捞出,时间一定要掌握好,不然的话粉条煮的过了头就会混在一起。看似煮过的粉条其实并没有完全熟透,用清水沥过后得赶紧晾起来,防止粘在一起。晾粉条,天气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挂起来的粉条最好被冻住,但又不能冻得太狠了。经过一夜的冷冻,整排的粉条被码在一起,随后放到通风处慢慢晾干,经过这一道道工序粉条就做成了。
   最初人们采用传统的漏粉法制作粉条,后来用饸饹床,现在用机器。用传统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粉条与现代工业相比是有差别的,我本人觉得传统的比较好,这大概与我长期在农村生活有一定的缘故。
   记得小时候,每到粉条出锅,我站在旁边,满脸带着馋像。姑姑把润滑透亮的粉条盛上满满的一碗,拌上葱花、香油、醋等调料,递给我。我蹲在冒着热气的灶台旁,吸溜吸溜的开始享受粉条带来满足。说起粉条的吃法有好多种,炒菜、打卤子、包饺子、蒸包子;煎、炒、烹、炸、炖、煮怎么做都行;做粉条时剩下的碎粉条还能制成粉疙瘩(皮渣),粉疙瘩里放上葱花、虾皮等以增加味道,做出来的粉疙瘩不论是单炒还是做大锅菜都是极好的配菜。那时候,因为条件的限制,粉条可以说是一年当中老百姓餐桌上最最常见、最最普通、也最最天然的食材之一。
   以前,红薯是家乡最常见的农作物,家家户户都有栽种,做粉条用的最多的也是这红薯淀粉。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家靠种地为生,已远远不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了,别说红薯了,就是小麦、玉米这样曾经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也越来越没人种了。
   现在,村里几乎没人再用传统的制作方法做粉条了,一是没有原料,二是成本高。如今,村里隔三差五的会有外地人开着车叫卖,人家做出来的粉条表象好,价钱也不贵,可是吃起来却大有不同。据听说,好多粉条都掺了明胶,但买的人也不少,老百姓吗,还是图的个省钱。城里的超市更别提了,种类齐全的各色粉条多的不得了,有土豆粉、绿豆粉、玉米粉等等,可论起味道来,这些都不如手工做的红薯粉,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感觉。
   其实,粉条这种食物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地域上说,它都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对粉条的喜爱不亚于面条,吃法也是千奇百怪,各有特色。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不同。
  不管怎么说,一到每年天冷的时候,我便会想起小时候做粉条的日子,想起粉条入口时带来的那种感觉,我便欲罢不能;这种感觉已是我记忆深处最不可抹去的一部分,他将会永远留在我的生命里,直到永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