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童年的精神家园

标签:
呼兰河传萧红民国才女爱读书爱生活回忆童年 |
分类: 读书与写作 |
我读完《呼兰河传》的最后一页,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阳光从后窗中射进来,金黄色的光,照的屋子里亮堂堂的,可这般亮堂,不大会儿就会散去,因为是冬天。此刻一种莫名的感伤,带着记忆的温暖一时涌了出来。
《呼兰河传》是著名的民国才女萧红的作品。人们习惯将这部作品题材称为叙事诗,因为她的叙事结构和方式像诗歌,又像散文,无拘无束,每一个章节都能单独成篇,但整体又都是在写关于呼兰小城的故事,与小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挣不开,逃不掉。
纵观整本书,作者写的比较散,比较松弛,没有一个确实的中心人物,也没有波澜不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就是简单、朴素、真实的从“我”的视角去描绘了“大泥坑”“后花园”“娘娘庙会”“跳大神”“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等一系列,发生在小城平常人身上的事件。正是这一系列看似平常简单的叙述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莫大的谜团,谜团的背后便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童年是美好的,是值得回忆的,作者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作者的童年是在一个腐朽的、落后的、愚昧的、人吃人的社会中度过的。作为孩童,她并不能真实的看到这一切。尽管有后花园、有蝴蝶、鸟儿、有蓝天白云……但这都不足以掩盖,当时的人们因为制度腐朽和愚昧无知在面对问题时,所暴露出的人性弱点。也正因为孩童眼中的童真,美好,善良,反而衬托出了旧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凄惨和无奈。身在那样的社会中,人们可选择的机会非常渺茫,所有人都被封建毒瘤所控制,他们幸灾乐祸,他们善恶不分,他们麻木不仁,在遇到危险时,每个人都置身事外或者袖手旁观,生怕事情会向好的一面发展。当然,这和时代是分不开的,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数人都是这个样子,唯有孩子口中说出的是真话,可是谁会相信呢。“大泥坑”带来的喜与忧,“小团圆媳妇”的死,漏粉的人对老屋子的态度以及人们对冯歪嘴子孩子的诅咒,足以说明这一点。这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相比现实社会的残酷无情和人们的麻木不仁,我比较喜欢作者对小城风貌和自家院子的描写,她是带有感情的,是活生生,是值得留恋的。读到这些文字时,她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的童年,因为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田野、河流、农家院,戏台、磨坊、马车、,黄瓜、倭瓜、牵牛花,乌鸦,蒿草……这些都是我曾确确实实看到的和经历过的。虽然现在是新社会,但一些传统的东西,在我的小时候农村却极为常见。比如“过庙会”“唱大戏”“跳大神(我们那叫“下神”)”等等。这些呼兰河的趣事,一件又一件的从文字中呈现出来,走进我记忆的深处,不得不让我顿觉感慨,感慨那些远去的童年往事。
《呼兰河传》是一幅丰富多彩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凄凉的挽歌画卷,作者通过孩童的视角,去描绘了一个真实,凄美,寒冷的东北小城。小城的人和故事几乎不与外界联系,不受外界干扰,在作者看来它是独特的也是孤独的。它的独特,在于作者的童年在那里度过,她的童心还在那里,不管是祖父还是后花园、还是呼兰河、还是蝴蝶、黏糕都是她心中最最牵挂不舍的心结;它的孤独,在于它像一个被封建迷信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老者,迂腐的思想牢牢的束缚着他,他已是风烛残年,步履蹒跚,他终将被汹涌的潮流所抛弃,在一声孤独的哀怨中逝去。
http://s13/bmiddle/006DBhpyzy7qdb3Ok3Obc&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