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啸山庄》
(2018-09-09 16:30:15)| 标签: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爱写作语文 | 分类: 读书与写作 | 
暑假期间给上中学的女儿买了《呼啸山庄》她看完后,放在书架上。我随手翻到,掀开扉页,竟一口气读完了。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长篇小说,2000年,被《纽约时报》和美国《读者文摘》评为世界十大名著。
小说以仆人管家內莉的口述为叙事手段,讲述了吉卜赛弃儿希思克利夫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抚养,并对其宠爱有加,引起了儿子亨德利的强烈嫉妒。主人死后,亨德利为报复把希思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恩肖的女儿凯瑟琳跟希思克利夫从小青梅竹马,互生爱慕。后来,凯瑟琳不得已嫁给了画眉田庄的青年埃德加。希思克利夫悲痛欲绝之下选择离开,几年后回乡,看到凯瑟琳并不幸福。希思克利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通种种手段夺走了亨德利的家产。亨德利死后,儿子哈里顿成了他的奴仆。希斯克利夫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临终前却紧紧抓住希思克利夫不放。十年后,希思克利夫又施计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西,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顿。埃德加和小林顿死了,希思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却对死去的凯瑟琳恋恋不忘,难以自解,最后不吃不喝而死。小凯西和哈里顿继承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产业,两人相爱,去画眉田庄安了家。
爱情与复仇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主线,从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相爱开始,两个家族,两代人历经几十年相互缠绵,纷扰不断。小说对复仇者希思克里夫的阴险,狡诈,刻薄描写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让人隔着书本就对希思克里夫产生了厌恶,憎恨的感觉,恨不得一刀捅死他。正是他的恨,对应着对凯瑟琳的爱,有爱及恨;直到生命的最后,他连自己都不放过,用不吃不喝和“死不瞑目”来忏悔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他的行为正应了“爱之深恨之切”这句话的含义。
小说通过对希思克里夫复仇过程中,狠毒,阴险的描写;恰恰反衬出了埃德加的善良,小凯西的纯真,內莉的忠诚质朴。这一恶一善,同时也映射出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光辉。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希思克里夫的死是孤独的,是可怜的,尽管在最后他有那么一丝丝悔过的意思,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宽恕。这一点可以从他死后,身边的奴仆,看到他狰狞的面孔后的表现得出结论。希思克里夫这个人物内心是复杂的,多年来,他始终在爱与恨的交织中,相对爱而言,他内心的恨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才有了复仇。
作者试图用他对凯瑟琳的眷恋和死后痛苦的面孔,来换回人们的对希思克里夫所犯的罪行,予以宽恕;进而诠释“善”的大义。如此可见,作者的用意之深。之所以成为名著,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原因。
爱情是个古老永恒的话题,西方的爱情价值观与我们截然不同。从这部小说中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希思克里夫这一代,还是小林顿这一辈对爱情的处理方式,或者说表达过程都与同时代的“我们”有着差之千里的区别。西方人对待爱情开放的多,敢爱敢恨,直截了当,喜欢就去追求,毫不掩饰,即使是偷情这样晦涩的事情上面,也表现的正大光明,不加回避。而同时代“我们”还在牢牢的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桎梏,对与爱情我们的表达要含蓄的多,轰轰烈烈,热情似火的也有,但真正因为爱情而能走到一起的,实属凤毛麟角,更别说家庭的地位悬殊的纯美爱情了。或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吧。
一部著作有其特殊的产生背景,这部小说与《简爱》同时发表。《简爱》一经发表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反响很大。而《呼啸山庄》在好多年以后才逐渐被肯定认可。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两姐妹,从小一起生活,一起创作,尽管两部小说是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故事发生的场景也几乎如出一辙,同样的庄园,原野风貌,同样以爱情为线索,但故事的叙述方式和所表达的思想却截然不同。
女儿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曾提过这样的问题,她说她很不能理解各个人物之间的爱情关系,有些乱伦,不适合她看。相比《简爱》她却爱不释手。当然,这很正常,毕竟两部小说的叙事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如果用孩子的眼光去看那个时代的下的故事,确实有些不适。单就发生在他们兄妹姊弟之间的爱情来说,是不符合现在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的,也不符合遗传和医学规律。但这不是重点,也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在孩子的心中爱比仇恨更光明,也更完美,对于她这个年龄段来说,还没有能力去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我跟孩子说,应该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对人物描写的技巧,以及小说所表达的思想。不知道这样说她是否能理解。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