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们“六一,六一大地穿上花衣”的歌声提醒中,我恍然!原来,再过两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
自从离开农村老家,多年来,我的童年记忆一直停留在过去的时光里。作为最早的一批“八零后”,既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也没有受过文革的冲击,我们是同改革开放一块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我而言,我是幸运的,尽管是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且封闭的农村。
村子不大,千把口人,三大姓氏占了村子人口的90%,七大姑八大姨都非常熟悉,不是邻居朋友,就是亲戚关系。
从我记事起,有位“哥哥”就一直陪伴我走过了很多年,他是我奶奶的弟弟(我喊老舅)的孙子,比我大一岁,既是同学又是亲戚,听起来有些绕口,但就是这么个关系的一个人,曾经在我的童年里留有许多的趣事,有烦恼、有快乐、有欢笑、有泪水。
(25年前的我们)http://s9/mw690/006DBhpyzy7brND5dyM08&690
他家住在村子的最后面,我家和学校在村子的前面。他总是起得很早,每天早早的来到我家,有时早饭都没吃,他就来了,风雨无阻。
那时候,虽已实行改革开放了好几年的了,但农村的生活条件还是不行的。我父亲在市运输公司上班,每年的暑假或寒假,我能去父亲的厂子住上一段时间,经常会拿回一些他没见过的“新玩意”,包括很多好吃的,比如“精粉面馒头”、北京牌方便面、榨菜……等,在他面前,我算是享受过“吃福”,见过“大世面”的人。
记得有一次,我把吃过的方便面,剩余的调料包撕开后,把里面的调料洒在馒头上让他尝了一下,他惊讶的表情,半天没反应过来,一直追着我问:“这是啥好东西,能再给点吗?”
学校里,论学习成绩他不如我;平日里,说起淘气、(操蛋)、玩耍来我真是甘拜下风,爬树、游泳、掏鸟、扒墙头……无所不能,这方面,他可谓行家里手。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我也渐渐的入行了。唯有一点,我们都对班里的女生,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感,不知是害羞,还是时代的原因,总之,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农村男孩子都有这种心理。
(我们曾经爬过的塔)http://s5/mw690/006DBhpyzy7brOaXmoQ24&690
印象最深的事情,莫过于看电影了。那时候,但凡谁家要办红白喜事,都要演场电影,特别是在秋收后的农闲时间。村里的大喇叭,传出广播的声音“喂……,今天晚上,大队院有电影”每次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我们总是兴奋不已。
一放学,来不及回家,顾不上吃饭,我们俩早早的来到大队院,在银幕下的最前面,用石头或木头围成一个圈子,再用麦秸杆和干草铺好,躺在上面,甭提有多舒服了。当然,这期间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有他做的,我只是个帮手。事实上没等电影开演就睡着了,以至于,每次都要为这样的事情受一番大人的“数落”。
还有件事情值得一说,那就是游泳。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体型上,他都比我大,当然,也比我聪明。在上一届“老大哥们”的带领下他早早的就学会了“狗刨”,相比我的学习过程要艰难的多,学游泳这项技能,既要胆大又要心细,还得有天赋,这期间多亏有这位哥哥,为此,没少挨过我母亲的打骂,有时还会稍带上他,因为此事,多年后我一直深感内疚。
每每在孩子们面前,提及此事,她们不屑一顾的眼神,仿佛告诉我,我所说的一切是在编故事。为此,我和她们的妈妈常常感叹,“唉!时代不同了。”
就是在这样一件件,一桩桩的“趣事”中,他陪我度过了童年里最美好的时光。
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离开了村子。再后来,我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结婚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他依然坚守在村子里,过着他父辈亘久不变的生活。
(现在的我们)http://s15/mw690/006DBhpyzy7brNHr6sS0e&690
现在, 我们一年难得见上一次面,见面的过程又是匆匆忙忙。相比以前,他显得成熟了许多,少了过去的机灵劲和淘气像,说起话来一脸的腼腆;取而代之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后,艰难的生活压力所带来的迷茫和困惑感。这种困惑,多半缘于他的三个孩子(两男一女),但有时候也是另一种满足,或者叫平淡中的幸福吧。
最近一次见面,是去年春节在他的家里,他媳妇做了一桌子的菜,有鱼有肉,丰盛至极。几杯二锅头下肚后,他说起了以前的事情,我也不由的沉浸其中。
我们聊到了看电影、游泳、爬树……,在他或喜或忧的叙述中,我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的童年时光里……
那是一个六一儿童节的早上,他微笑的站在我家门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