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天眼诞生记

(2025-11-07 09:08:46)
标签:

杂谈

文化

                                                                                 --2023 10 15-因为个人原因,已近知天命年代的我早在距今40年前的上世纪八零年代初期的一本科普杂志上就知道 了射电望远镜以及中国天眼诞生之前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的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这些当时还不为众人所知的天文观测设备 。当时的我以及所有的国人恐怕谁也没有联想到四十年后的今天,世界最大单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会落户在贵州黔南自治州的群山之中。它的英文名称简称FAST。中文全名称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今天来到贵州省博物馆第四展厅,目的就是一个,在这里观看一个由该博物馆和贵州师范大学美术糸主办,新华社中国图片集团,FAST运行发展中心指导,新华社贵州分社支持的中国天眼纪实影像展。                                                                            ---正如一位以长期追踪该项目的新华社记者在其十五年前参与项目时的文章所言,与人们熟知的望远镜不同,FAST 既不安在山顶,也不在太空,而是安装在贵州一片名叫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中,它是一架利用电磁波而非常见的光线探测遥远的地外文明。                                     ---虽然这位记者是从十五年前的2008年在项目进行基础开挖时就开始跟项目的,但实际上,该项目的前期工 作从展出的从上世纪1994一2006期间,由后来的总工程师南仁东率领一众人员所组成的望远镜选址组在农民家休息的照片告诉我们他们中国西南地区的大山里为了给该射电望远镜找一个符合其尺寸以及电磁环境的地方,他们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找到了今天的位于贵州黔南自治州平塘县绿水村境内的一个名叫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的地方作为一个理想的望远镜台址了。而之所以花了十多年时间才选到这样一个地方,主要原因还是在于FAST对于台址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即除了要求洼地至少必须要有500米半径的基本要求之外,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需要一个极为严苟的电磁环境 ,仅从后来对于平塘FAST在此设立方圆近30千米的电磁宁静区的实际举动就可以看出该项目对于电磁环境要求之严格了。尽管花了十余年时间的努力,台址问题的圆满解决总算走出了最基础的一步、从2008年起,FAST的焦点就开始聚焦在大窝凼这个洼地了。                  ---从2008年起到2013的五年时间里,该工程均处于基础开挖及搭建固梁的阶段,直到2013年的最后一天,伴随着国家天文台台该工程经理严俊的一声令下,固梁合拢分块在隆隆的鞭炮声中缓缓起吊,固梁合拢分块对接过程顺利,完成了FAST工程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而从2014年起,便进入了工程的核心部分,安装周边的六座百米高塔,反射面板,及重达三十吨的馈源舱。这项工程在2016年七月三日完成并在这一年的九月二十五日,天眼宣告落成。                             ---为了完成 这项无以伦比的测天工程,众多中方科 技人员及工程师在为期八年多的时间里向中国及世界贡献了包括4450个反射单元所构成的巨大反射面,六根钢索控制的30吨馈源舱,可以在140米高空,206米的尺度范围內实时定位,500米的尺度上测量角度精确到八角秒,超高耐疲劳钢索在200万次循环加载条件下可达500兆帕应力幅,如此亮眼的数据迄今为止在国际上尚无人出其右。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则是与南仁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与总工程师多年以来的对该工程的全力以赴分不开的。但令人惋惜的是,在天眼落成之际,他因病于2017年九月离世,对于他来说已身处天堂的他对于他生平所干的最后一项大工程FAST来说可以说是既有欣慰也有遗憾,欣慰的是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在他的率领下,FAST工程如期完工,他完成了他作为一个天文学家一生所追求的建设一座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这样一个梦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足以名垂青史了。而之所以又会有遗憾,主要还是因为天眼在投入使用后的三年时间里,已经实现跟踪,漂移扫描,运动中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并且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己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确认  ,发现了一个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的脉冲星双星糸统,从观测上证实了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向黑寡妇糸统 演化的理论。作为一个天文学家,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些有 着跨时代意义的观测结果,想必其心情是非常愉悦的。只是天不留人,让他只有带着这一丝的遗憾离世了。但国家及全国人民并未忘记他, FAST项目的领军人物 ,因为在2018 10 15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一颗拥有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让他与天地同在,应该是纪念他的最好的方式吧。                                               ---2020 01 11,该项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进入正式运行时间。在未来的日子,该射电望远镜 将发挥其优异的自身性能,为中国的天文观测带来更多的惊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