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出生于贵阳的铁二代子弟,之所以在这些年间因为对贵州三线企业建设历史的兴趣而曾经在前几年先后前往位于六盘水市和都匀市的当地三线建设纪念馆参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我近三十八年前入主并至今仍在工作之中的企业本身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按照中央指示在此建立并在一九七五年正式投产的三线建设企业。虽说我供职的这家由沈阳车辆厂包建今天于贵阳北郊
综合保税区区域内的大型国企所在区域早已成为了一片白天机器轰鸣,晚上万家灯火的繁华之地。一如今天位于遵义市区内的这些三线企业所处的市区环境,而谁也不会讳言,上世纪六零年代至九零年代初期的,处于贵阳市北郊的我所供职的企业也同位于遵义市区及附近区县的这些三线企业的生活环境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也是亳不夸张的。因为工厂所在地大多数都位于农村或城乡结合部,所以这些企业大都没有现成社会公用设施供企业内的职工及家属服务。而为了使得这些企业的日常生活能够正常推进,哪么托儿所,学校,商店,医院或卫生所,职工食堂,家属宿舍,职工集体宿舍,
招待所等基础服务设施都必须由企业自办,即便是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银行,邮局和粮店也需要企业协助在厂区内建设营业网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座三线企业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在这个规模大小不一
的社会里,工作时间,员工们努力工作。在八小时以外的工作之余,每个工厂里的员工并没有因为工作的劳累而丧失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众多的企业都新建了包括影剧院,俱乐部在内的文体设施,来满足广大本单位员工
工在工作之余对个人健身及各单位之间文体比赛的客观需求。而这样的活动在上世纪七零年代正处于小学生时代的我
就曾经在多个寒暑假期中跟随正在一家011集团下属企业工作的哥哥所参与的企业篮球队前往其它同糸统企业进行篮球交流比赛,这样的活动在我的记忆之中一直持续到我小学毕业上中学后才结束。在哪个年代,虽说物质生活水平没有进入21世纪的人们高,但亳无疑问,其精神生活的丰满度绝对是不逊于今天的人们的。或许只有这个原因的存在才能够解释生活在哪个年代的人们能够在物质生产水平较为贫乏的情况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原因之一吧。而摆放在大厅中的两口大鼓在我看来就是这种精神的最好体现。
----三线建设作为一段历史早己定格于一九八零年,但因为三线建设而建立在包括遵义在内的中西部地区众多的三线企业仍然需要继续地向前走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会成长,有的则是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夭折。而无论出现哪一种状况在我看来都是正常的。而我们今天来到这里参观这里,不仅仅要纪念光荣
,同样也要体味失败,而只有拥有了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人生才是圆满的。唯如此,由这些迄今己入人生夕阳红阶段的这些三线建设者所创造并由他们的后人所发扬的三线建设精神才是最显得弥足珍贵最值得今儿的我们以纪念
的。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