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荥经县开善寺游记【下】

(2025-06-06 22:59:29)
标签:

历史

文化

   --- 展览的第三部分为荥经当地的特色行业与产品;﹝1﹞操纸一主产于当地烟竹乡,烟竹操纸迄今为止在其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当地城乡居民的主要生活用的纸,最兴盛的时候,操纸的商贩背着竹乡操纸,边走边卖,其行程近至邻近县域,远至成都。                                                ---竹乡操纸的制作流程包括以下(1) 春季上山砍伐新鲜竹子,取其多纤维的竹尖。(2) 将竹子打成捆,每捆直径约10厘米,捆绑好后放进一个深约2米,长10米,宽5米的方形软化池子中,每放上一层竹料,工匠就会放上一层石灰,如此重叠,灌水浸泡,然后封盖存仓,通过石灰发热,将池内的竹料变软,这道工序持续一个多月、(3)淘洗将池里的石灰水放掉,用钉钯将竹料拉起,放入清水中洗淘。(4) 灌浆作坊里巨大的水碾运作起,将竹料辗成纸浆,工匠们再将纸浆封入大缸,挥舞长棍用力捶打,名为打浆 。(5)滤纸;到纸浆变成稠糊状,工匠们就开始使用"竹帘〃进行最后道工序"滤纸〃该"竹帘〃乃是操纸专用的一种框型工具,其内部中空,布有竹网滤纸时,工匠们将布帘浸入纸浆里,然后提起竹网,网上就过滤出一层薄薄的"湿纸〃、伴随着工匠们前后左右的规则摆动,这层湿纸变得质地均匀。流程完毕。                 ---如同四川盆地內许多地方都盛产竹子,这里也盛产竹子,因此竹编制品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荥经当地的一大类土特产品,在这里也陈列了大量的诸如簸箕,筲箕,斗笠,以及竹杯,竹筐,竹篮这样的竹编生活用具,虽说现在我的家里已经没有了几样的竹编制品,但在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之前的岁月里,家里所拥有的众多的竹制用品的记忆相信我是不会忘记的。毕竟,这是我与包括荥经在内的众多地方的国人共同拥有的记忆。                          ---开善寺正殿是今天我在该景区参观的最后一座古建筑,按照官方说法,这里又叫开山寺,为一座明代木结构建筑 ,原寺庙规模巨大,它由天王殿,观音殿等六殿构成。该寺寺名取自公元1482年开始行善之意而得名。现仅存正殿。                             ---荥经历史 悠久,前有颛顼人文之光,后有"孝子回车,忠臣叱驭 "的忠孝文化流传,还有九折危途一往无前的背夫所踏岀的古道文化,善,忠,孝铭刻在历代荥经人的精神底色之上,世代传承,忠孝,向善,从善,行善,扬善的荥经人信仰尤为艰定。唐代佛教中兴,荥经开始大举营建寺庙,到明朝时便形成了以开善寺为始,光善寺为终的巨型庙宇建筑群。每年农历5月开山,朝拜者从开善寺起香,途经大小寺庙共33座,直至抵达朝圣终点瓦屋山光相寺。该正殿作为朝拜瓦屋山佛教圣地辟支佛道的第一殿,它也是全国唯一的辟支佛道场的起香殿。而辟支道场则是来源于唐朝文宗时,荥经僧人蒲光觉悟得道以后,自称是辟支佛转世,在瓦屋山坐化,成为人们朝圣的去处和对像。宋代,在瓦屋山为蒲光建立起光相寺,光相之意为蒲光之相。    --开善寺正殿,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公布的5000余处国宝级单位,在自建成至今的500余年历史中历经风雨侵蚀和地震而不倒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结构稳固安全,空间开阔,16根楠木作立柱,气势宏伟,28朵硕大精美的斗拱结构精湛,构思巧妙,修建大殿的能工巧匠发挥了惊人的想像力,将斗拱突岀部分雕刻成了诸如大象,龙,凤,鱼,龙等动物,这些动物在檐间顾盼生辉而生趣盎然,细观各部分,线雕,浮雕,圆雕等雕刻艺术交替使用,斗拱,阑额,天花彩绘施金,其精湛的工艺及建筑之美让每个来到这里的参观者为之赞叹。该正殿 坐南朝北,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通面阔14·45米,进深14·55米 ,其主要构件的材质为金丝楠木。主要构件的连接方式是榫卯和斗拱连接,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因此其伸缩性和结构性都很好,即便是2008年发生的汶川512大地震也没有使其主体结构遭受到任何的损害,除此之外更为神奇的是,    其木构架在迄今为止超过500年的建成历史过程中在维修时都没有任何的改变而保持着整体的完整性,因此它是专家们研究四川古代建筑历史,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开善寺正殿处于茶马古道的线路上,明清时期这里商贾云集,正殿梁,枋等上的墨书题记为研究"茶马古道〃历史和当地宗教史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从开善寺正梁,枋上的题记我们得知,该正殿为全国各地的信众捐赠的木材和资金所建而成,不仅仅有荥经县本地人,还有四川雅州,南京,江西临江府,河南登封等地人。虽然正殿墙壁上的壁画己经悉数被毁,但从残存在梁,枋,斗拱上的彩画,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残存遥想该寺园当年的辉煌。只是这样的辉煌在今天已经再也回不来了。 虽然这样的沉寂,会让一些人失落,但时间的流逝会让这些失落很快的消失,因为世界是向前的。                                    ---从民俗博物馆出来没多远,在道路的左侧的一个门面的门头上见有裕兴茶庄四个馏金大字 和大门左侧的地面上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时没有任何的犹豫就进去了。这是一座有双天井的古宅。按照石碑上的标识,它是清代当地公兴茶号旧址所在地。本名为姜家大院,在这座大院的最深处一间大屋中立有姜氏祖宗的牌位和香案供后人在此烧香祭祀。其牌位上的对联与大院大门门头上的对联均为同样的左;兴家惟望子孙贤,右;裕国原徙商贾富。横披;家传厚忠。从大门门头上的题字可知该对联写于清光绪元年仲秋时节,迄今为止应该有超过110年的历史了。大院内有着人家在此居住,似乎仍然在从事着迄今为止茶叶销售生意,因为我看见在天井之中所摆放的茶桌上还有不少人在此品茗聊天。因为急着赶路。所以在此也没有过多的停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