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节这片地域除了从东汉至清朝前期的主流土司制度外,在明朝时期,明统治者还曾对这里实行个一种名叫卫所制度的地方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是明代统治者在总结历代边疆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与兵制的基础上,将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具体原理就是"寓兵于农,守屯结合〃在农闲时,士兵加紧训练,提高自身战力。农忙时,士兵则是为农民,种地收粮,并且其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已,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士兵自己也能够自给自足。一举两得。有这样一种适合的制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难怪朱元璋曾经发岀了"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粮〃的感叹了。而这种制度对于毕节地方来说,主要是在于形成了本土官员与朝廷委派官员共治的局面,卫所建立以后,一个最为显著的结果便是大量的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移民开始涌入,给当地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发展
。
--
历史的车轮走进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康熙与雍正时期的两次改土归流政策在毕节的最终实现,终于使得毕节地处川滇黔三省枢纽处的地理优势得到了完美的凸现。从展柜中所展岀的多种规格色彩的瓷器让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略内一番毕节在这段历史时期里因为商品的贩运,流通而带来的繁荣。并一直持续到清朝的结束。从而进入了短晢的民国时期。
---
博物馆的第二层,讲述的则是从清朝结束至今不过百余年的毕节现代史。
---虽然说从1910--1949的民国历史非常的短暂,但是在这短晳的不过4O年时间里,毕节也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别的不说,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在这里的成立,就足以证明了毕节的红色历史的悠久,因为这段历史我在已经发表的有关红二六军团毕节驻军旧址的文章中已有涉及,在此晢且略过。而从抗战前期的一九三六年二月起,贵州省工委委员邓止戈就开始联系地方进步武装先后成立"贵州抗日救国军〃毕节县抗日救国委员会,大定县抗日救国委员会等抗日组织进行抗日活动。在解放战争时期,毕节地下党组织为配合解放军解放毕节,先后在毕节辖区内的各地乡镇成立了多支游击队,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方针政策,并组织群众,积极支前并配合解放军歼灭叛乱,并最终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解放了毕节全境。使毕节全域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
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至一九五零年一月初,包括毕节在内的各县全部得到了解放并成立了各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筹备以后,随着一九五一年十月专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毕节的召开,毕节专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正式成立,一个月后的十一月十三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毕节区专员公署改为毕节专区人民政府,一九六二年六月,毕节下属各县民主联合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七月,毕节专区人民政府改为贵州省人民政府毕节区专员公署,一九七九年一月,改称为毕节地区行政公署,代省管辖全区九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