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两宋时期的大部分时间的繁华时光后,蒙古大军从十三世纪三零年代起,便开始从北方南下,发起了消灭南宋,进而统一全国的大规模战争,而这样的一场统一战争对于成都这个繁华之地的摧残则是毁灭性的,仅仅在公元1236年蒙古大军攻破成都后对成都的一次大屠杀,就使
得屠杀结束后整个城市里市民的遗骸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140万具之多,至于城市基础设施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其损毁程度己经严重到战后南宋守军认为此时的成都城防已经到了无险可守的地步而不得不放弃并将四川的城防重点转移到位于当时的四川省的东部,今天的重庆一带的地步
。至于此时的成都在元初从最繁盛时有居民160万人的规模降到了不过只有十二万户的规模,元朝成立以后,为了恢复成都昔日的繁华,元朝中央政府除了采取修茸城池,大力整修位于成都附近事关成都居民生产生活大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外,针对当地劳动力不足的关键问题,开始以实行军屯的方式从全国各地招抚人民以入川屯田恢复成都及四川地区的生产及生活。这样的整治措施一直实行到元朝的中后期,终于使得成都的居民人口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使得四川乃至成都地方的经济得到了
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始终没有恢复到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直到公元1371年明军攻克成都,从而迎来大明王朝的辉煌。
---明朝入主四川后,朱元璋首先做的事便是在四川实行三司制度和封藩制度,正式将成都确定为四川省省会,在1376年废四川行省,在成都设置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查使司。三司互不统属,直属中央。其中布政使司管理全省民事。都指挥史司掌握全川军事,提刑按察司主管一省司法,刑狱。明太祖之所以要废除行省而采取三司制度,一个最为重要的考虑在于这三司中的任何一司都不能独自掌管地方的军政大权,而不再像元朝的行省那样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三司的形成了一种体制上的相互牵制。从而达到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结果。
-----
除此之外,明太祖依然延续着元代初中期行之有效的对成都继续进行城市重建和延续军屯制度,组织外省移民入川的统治政策,从而使得四川省及成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发展,从而开始了成都历史上的又一段繁华的历史。虽然说元朝从成立统治中国大陆到退岀统治的历史舞台仅仅只有不过89年的时间。但它对四川省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公元1286年时,元朝中央政府设四川行中书省,成都为省会。四川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终于岀现在了中国的地理版图之中。这对于四川来说绝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从明洪武4年起,成都就开始了其城墙的大规模修缮工程,从现在己经发现的成都城中同仁路唐宋明清城墙古城墙剖面图,明代的城墙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宋代城墙的基础上进行夯土修建的,同理,宋代城墙也是建立唐代城墙之上来进行修建的。这些复建于洪武年间的古城墙,其规模肯定是远远大于宋城墙的,只可惜的是,这些城墙并没有逃脱封建王朝的兴衰的周期律的制约,在明末随着张献忠【大西军】攻陷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以及大西军的最终失败后对成都及其周围居民的大规模屠杀和对成都城市本身的报复性破坏,成都的城墙又回到了元末明初的一个急待恢复的破坏状态之中。直到清政府开始对成都进入正常的城市管理状态为止。
---如果不是因为写作这片有关成都历史的文章而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料查询的话,我根本就没有想到,今天我在这里进行参观的成都天府广场地区从明洪武十五年起至明末两佰多年间一直都是洪武皇帝所册封的他的子孙作为蜀王镇守明代西南地区的蜀王王府所在地。有鉴于该王府的重要性,该王府是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缩小规制而修建的。因此,单就规模而言,它也是明代最富丽的藩王府之一。其占地面积达到了38公顷多。如此恢宏的一座王府建筑群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切静好的。直到张献忠的大西军入主成都,才开始了其遭遇的第一轮人为的劫难,而为这座古建筑群画上最后一个休止符的则是处于上世纪
1967年间因为要在这片地域上修建¨敬祝毛泽东主席万寿无疆馆〃这样的一座建筑物而将已经成为断垣残壁的蜀王府建筑物由当时的红卫兵使用炸药彻底地摧毁了。至此,如果不是在45年之后的2012年开始的在今天的天府广场一带进行的城市考古活动而在此地发现了大量的属于蜀王府建筑宫墙遗址这样的基础遗存和建筑材料并结合历史典籍的记载方才确定这里是已经消失了45年的明蜀王府遗址的话,这座迄今为止已经有600余年历史的古建筑恐怕就有从上世纪六零年代以后岀生的这一代国人的记忆中消失的危险吧。幸运的是,这样的状况并没有发生。但是要在寸土寸金成都城区内寻找到一块与昔日成都蜀王府面积相同的地方花费巨资来修建一座成都历史记忆的一个重要载体及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的一个古建筑群,其所要付出的代价之高也是需要作为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再三考虑和从多方面进行权衡才能作岀决断的。正如成都市规划局在回应市民就重建蜀王陵给政府所提岀的建议所作的回复中所说到的哪样,事关重大,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论证后方可作岀决定。这样的回复我认为决不是作的官样文章,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回答。毕竟,这项工程是一项要面对千秋历史无尽拷问的民心工程,绝对不可等闲识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