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心得体会---阅读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发展自己,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上发展自己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思想 |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走进帕夫雷什中学
大荆一中:赵章玺
从教多年,一直以来有着这样一个教育理想,建立一所属于自己的学校,通过这所学校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也有这样一种痴心妄想,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里平凡地从事着自已想做的教育事业,做着自己的教育美梦。
为了这个梦,近几年我阅读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一些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关于人的思考》、《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还有李镇西著《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蔡汀著《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等。也许自己在现在教育中的无奈,想在有关苏霍姆林斯基书籍中寻找一些安抚!把苏霍姆林斯基当作我做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楷模。我深深地知道,时下的年代,建立一所现代版的帕夫雷什中学是很难的,但也有许多教师一生都在追随着苏霍姆林斯基,比方说过去的陶行知,现在的李镇西。可以这么说,这些教师生活在中国教育的边缘地带,只是繁星中一点点,但它时时在照亮中国教师的内心世界,呼唤着从事多年应试教育的我们。我渐渐地从历经35年教育生涯的苏霍姆林斯基身上吸取了营养,找回了教书育人责任,明白自己应当怎样度过一生,做一人真正人。过去,我的学生观是完全错误的,认识学生从分数开始,只记住高分的学生,忽视低分的学生,把学生当作考试的机器,看作工厂产生出来的同一规格的产品,没有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人看待。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我懂得了人道主义教育,教育应把人性、人情、人道放在首位,不能只关心分数。要知道人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书中提到:教育就是长期地去培训儿童理解“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真谛,这与我们现在常讲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吻合的。苏霍姆林斯基把人尊为至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教育目的归纳为去爱人、造福人。他相信学生,只有用心去爱学生,才能时刻站在学生位置上考虑教育问题,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可以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优秀人才,哪怕是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差生”。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的成长经历可为此注解。爱迪生刚上小学时,由于爱玩、淘气,考试全班倒数第一。因此上学几个月就被开除了。一位老师对爱迪生妈妈说:“你的孩子是个只淘气的孩子,实在是个低能儿,我料定他是不会有什么出息了。”可是,后来爱迪生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那位老师错在没有把学生看作“大写的人”。 苏霍姆林期基的这种人道主义教育思想对我们“以人为本”的当今时代有着十分现实指导意义,看等学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分数。在我们这个经济高度发达、物欲横流的社会,一般人都把拥有金钱、物品视为财富。可在苏霍姆林斯基笔下,只有精神财富最丰富的人,才是最美的人。还有比金钱、物品更宝贵的财富吗?有!那就是人是高于一切财富的财富!
我虽然没有真正去过帕夫雷什中学,但早已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而熟之,学校坐落在乌克兰帕夫雷什大路边的一个高坡上,隐藏在绿绿的森林中,绿树掩映中的白墙红楼,明快而和谐。墙是雪白的镂空矮墙,大门为黑色铁栅栏门,大门两边是典雅的白色灯罩。校门不大,但古朴典雅。走进校门往红楼的左边走,是一大片茂盛的果园,里面有当年苏霍姆林斯基亲自和孩子们种下的核桃树,也有矮矮的桃树和苹果树还有其它不知名的水果树。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射进果园的土地,斑驳耀眼。校园里到处是弯弯曲曲的藤蔓和星星点点的小花。我想徜徉在这样美丽的校园,学生们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到惊喜。漫步在软软的小土路上,心情宁静而神圣。帕夫雷什中学是单纯朴素的,它只是育人的场所,没有我们现在学校复杂;它是孩子们享受教育幸福的乐园。这里既没有评估又没有督导,既没有达标又没有创重,只有单纯的人和单纯的事,只考虑一件事:如何把学校办好?不象我们现在学校那样,形式太多,官僚大多,应付太多。其实真正的教育需要相对单纯,而不应该负担太多的非教育的东西;学校也应该相对宁静,而不应该不断被折腾,让校长和师生疲于应付无穷无尽的“检查”、“验收”,相当多的精力并没有放在教育上,为了所为的学校发展,不得不同方方面面打交道,不得不遵守令人深恶痛绝的“潜规则”。可喜的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也产生了一位真正的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跑到南京郊外开辟了一块荒地建学校,晓庄师范这所历史名校就是这样产生的。试想现在还能这样自主办学吗?现在的学校受制于上头方方面面管束,听从这样那样的文件精神,校长们只听上头(领导),不想下头(学生)。所以今天的学校形式太多,应付太多,虚假现象泛滥,要做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难!
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再一次显示出真理的光芒,我们广大教师只有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才能把教育真正放在“人”的高度上思考问题。我默默地从事着农村教育工作十几年,默默地追随着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教师,我对原苏联、现乌克兰的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也表达了自己对民主、科学、个性教育理想的热情憧憬和执著追求。
读《给教师的建议》的心得体会
在农村从教已有九年的时间了,可网络走进我的生活就是这几年,后来我进入了教育在线,发现这里正在开发新教育精神园地,我也就在这里安了家,建了博,常常在一些论坛中大发论调,也得到了好多同行的支持,从中也认识了一批在教学上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多年的网友。他们解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吸取苏氏的教育思想,从而在实际教学上运用苏氏的教育实践。苏联虽然在历史上存在了70多年而解体了,这不能说明苏联教育的失败,因为教育任何时候都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的。而恰恰相反的是,苏联的教育在好多一批批著名的教育家的指导下,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在很短的时间内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全体国民的素质,也及时地粉碎了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应该说苏联70多年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很深,出于这样的心理需要,还有目前中国的教育形势,在我的头脑中,慢慢地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渴望阅读这部教育经典。那是一个晚上,在温州闲得无事,逛逛温州书城,无意中发现了《给教师的建议》,象是久违的朋友一样,我便把它请回了家,天天阅读之。也许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第一次拜读它,竟然有点读不懂它,也没了当时的热情,只是随意地把这一百条建议应付性看了一下,也没有多大的收获。后来我不死心,第二次重新阅读起来,也给自己下了一个死规定,不能急于求成,一天读懂一个建议够了,同时要写每一条建议的体会。就这样我开始进入了角色,天天在记录一点点读书心得体会。
建议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今天的教育更要突出教育的公平性,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公平,应在课堂中落实个性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哪怕是一点点也是值得高兴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教学中进行分组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给予5个不同层次的任务,这些不同的任务应该是每组力所能及完成的,只有这样的教学,学生会感到,今天这节课我做了自己要完成的事,他们找到成功感,从而产生了幸福感。当然也不可能感到因听不懂而无聊,也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没有这样做,至少把个性教学只挂在嘴边说说,没有在课堂中实践起来。面对全班学生,我们教师大多数是统一的要求,给予他们也是同样难度的任务,这样一做,学生的参与率就大大地降低了,效果也很不理想了,教学便成为一种很虚伪的形式,一大部分的学生上课开始无聊起来,听不得的滋味是痛苦的,学习变得毫无兴趣,前途开始感到茫然。我们现在的教学这样下去,对学生是及其不负责任的,我们其实在每天在伤害学生。
建议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其实我们整天扑在教学上,精神早已麻木,没有时间思考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机械地、重复着昨天的教育生活。备课、上课、改作、处理学生琐事,有时候做着连自己也不知道有何意义的事情。就这样,整天忙忙碌碌,无所事事,结果是碌碌无为。我们没有时间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课堂上失去了激情,没了效果,学生开始讨厌起我们。看到这个建议时,我开始对备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苏氏的笔下,有一位从教30多年的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听课的老师入了迷,却忘了作听课记录,把自己也变成了学生。当有人问起这位开课的老师时,你是如何备这节课的,这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如果我们想拥有更多的空间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无味的死扼教科书,建议我们的教师多读学术著作,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渴望。让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吧,与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想起这几天自己正为备课忙得焦头烂额,听说是上级领导要来检查了,我们的教师乱了方寸,只是机械地抄,抄着早已上过的课,用我们的话来说,是在补救。其实我们没有办法,也只能这样为了应付。要知道在检查前的日子里,我们已奋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要是平时我们有这样的热心用在自己的教学上,多好的一位教师。就这样的临时备课,我们的手开始麻木,思想开始腐化,我叹!我悲!我们目前的教育处境很无奈。
建议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低年级学生应该重点培养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要教会儿童学习,也应该努力做到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只有学会了这项本领,你才不会成为学业落后分子,也不会到了高年级成为后进生。教师也不会因你的学业拖后腿,而浪费在你的身上的时间太多,到了初中、高中出来了各种各样的补课,其实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形成阅读与书写的习惯,造成学习能力极差。
建议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新闻报道,北京的第一高楼高达330米,有74层。我为之而振憾,发出由衷的感叹,真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由此可想,这么高的楼层,地基是相当重要的。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这样一个道理,要使学生今后学得更高,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小学阶段就相当于打地基,应该在这个阶段,打好扎实的读写能力,特别在语言里,要把常用的写法正确的字,牢牢地记在脑海里,成为读书能力的“骨架”一天记几个词,长期规划下去,让每个学生都有词的小本子,让随意记忆,不随意注意更好地结合起来。
建议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感到时间不够用,首先是因为儿童学习有困难,所以教师应该有两套教学大纲,把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上去,意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用课外阅读来激发课内学习兴趣,因而教师要准备课外阅读的教学大纲,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大纲中规定的阅读内容。
建议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后进生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一般学生要花2----3倍的时间掌握同样的知识,还要及时地、隔三差五地进行复习,其实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教师应该给予有计划地指导后进生进行课外阅读,慢慢地学习能力也会提高,到时,就与一般的学生一样,学习不感到很困难的事了,我从事教学的学校是一所落后的农村学校,学校里虽然也有个图书室,但从来没有开放过,领导,教师、学生对阅读很不重视的,这与当今社会号召建立书香校园是格格不入的,图书室只是成为一个摆式,学生的阅读能力极差,造成学习能力低下,什么时候,让农村的学生走进阅读的世界,这时我多年来的一个梦。
建议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就象是把钱存放在抽屉里一样,虽然是越存越多,却不能用现有的资金进行投资换取更多的钱,掌握知识的道理也是这样的,应该用现有的知识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把知识变成了一种手段,一种获取新知识的工具,这样的知识才是灵活性,可以为我们所运用,知识在头脑中如果是静止的,那是死记硬背的产物,知识在头脑中如果是运动的,那是经过理解、自主构建的,今天的学生越到高年级学习就越困难,越没了兴趣,这是很反常的现象,原因就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是灵活的,只是存放在哪里,没有把知识就手段,所以越学越累了,要是掌握知识是运动的,能灵活运用的,那学习也会越学越觉得轻松。因为知识丰富了,用原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也就越容易了。
建议8:关于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老师讲过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也很流畅,但在具体中就不能运用起来,曾至考试时考不出来,原因可能是这些烂熟的知识只是机械地附在脑海里,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还存在一层隔膜,而大脑运用知识时,是从里面神经反射出来的,一旦遇到了这层隔膜,就不能与这些烂熟的知识连接起来,也就是说知识回忆时出现了路阻现象。应该要使学习成为思考活动,不仅把外面的知识与大脑深处的知识发生联系,也要把大脑深层的知识与外界所掌握的新知识发生联系,这就需要思考。在学习中常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相存的。
建议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记住了规则、公式、公理。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我们常常说,这是死记硬背的带来的后果,那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呢?首先,学生不理解的东西,教师别让他们记忆,识记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的道理。在我看来当前应试教育一时不能抵制的时代,对知识的理解,理解后的记忆知识,考试时会运用得出来,也在平时做练习时与掌握的知识不断地加强联系。从知识走向习题,从习题反馈到知识,这样反反复复相互交融,知识慢慢地会活用起来。
建议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学生理解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苏老的意思,希望我们老师在上一堂课时,要留出时间来思考所学的内容,这是个很有必要的学习环节,老师上课时不能满堂灌,把时间让给学生去思考,有时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要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知识只有思考过了,才有可能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可是很多老师觉得上课时,时间不够用,还有许多要讲的没讲好,原因是老师们在上课前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检查家庭作业,发生学生上节课存在的漏洞还太多,所以又要复习。也许是上一节课给予学生的思考的时间太少。让学生在课堂思考所教材,其实是在节约时间,减负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作业,有效率地掌握知识。
建议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苏氏利用课堂草稿本作业的形式,大大地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同时也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我看我目前的检查作业让我很头痛,有时候觉得改作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今天一节课一结束,配套作业有点学生抄别人的,有的马马虎虎应付老师一下,可教师要一本一本地改,改完以后,脑子一片空白,不知哪些地方学生还不懂,也不知道哪些同学需要课外辅导。好多的作业本都是一个版本。我们今天这样的改作方式,试问还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们每天做着无所谓的事,负担太重,我经常把改作业这项工作今天推到明天,不到不得已的时候,一般都不愿意改的,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学生的作业应作怎样的改革,这也是我们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尽量多一些能提高能力的作业,作业的方式应多样化。
建议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平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作,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评分才称得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评价一个对象,我们必须记分地了解,全面地掌握对象的内在性质,才有权力评定一个学生。可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这一方面做得很失败,有些教师教了一辈了的书,还没有真正了解一个学生,但在教学中随时地、不加思索地,根据某些方面,对学生随意性地进行评分,大多数学生往往被这些老师过早地下关决论而过早地放弃了学习,苏氏认为,评分之前,我们必须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样的评分,才能转化为精神上的快乐,有一点值得注意是对学生不要有不及格的评分,在没有充分了解对方时,尽量少评分。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而不会学习,就应当帮助他哪怕进步很小,而这一步将会成为他思维的情绪刺激的源泉,应不应该过早地下结论,你不是学习的料,你怎么这样笨。在求知的年代,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蓬勃的溪流,记住,从来不打不及格的分数。在今天只见分不见人的学校里,这一点更为重要。分数不代表学生的一切,一个学生除了分数外,还有许多美丽的一面等待磁卡你去发现。
建议书14: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苏氏所说的学习之母就是复习,对于理科类科目,使用的一种所谓综合复习,例如建立一个几何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复习学过公式、定理、规则等,这种复习形式,就好象把曾经学过的知识搭建在一个稳定的支架上,知识一旦在模型上占有了位置,是不易再掉下来了,把抽象的知识建立在具体的模型中,知识变得更加稳定。知识与知识间联系更加紧密。教师应防止空洞的复习方法,没有事物,没有客观现象,没有模型,只是一味就知识本身进行复习,那学过的知识会漂浮在空气中,象气球一样,游离不定,也不可能与其它知识进行联系,不能构建完整、牢固的知识网络,这样的复习是分散的、大量的,大脑负担过重,没有效果,正象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后娘往往是不尊重学生的,不考虑大脑的工作负担的。
建议15:怎样检查练习本
检查练习本吞没了我们教师所有空闲时间,一天一节新课,一天要改作一批批作业,而令人烦燥的是这种劳动是那样的单调无味,没有创造性。我们教师都把改作习惯地当作应付性任务。今天来到办公桌前,看着两堆高高的作业本,首先是一声叹气,然后是无奈地拿起红笔,机械地打上钩,写上时间,速度之快,错误之多,效率之低,可以想象。有时候往往改完之后,竟然还不知道题目的本意,学生错在哪,这样的改作方式当然成为了教师们一种职业负担。劳心劳体。我们今天的教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从事着这烦心的单调无味的重复性的批改工作。苏氏在这里没有提到具体的做法,却给学校提出来了一个条件:学校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要求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我们要求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学生作业上有许多错误,原因是能力落后于知识。当能力“软弱无力”,不能为知识“提供服务”的时候,知识就变成了一种沉重的、不能胜任的负担。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几个学生的练习本进行检查。只有测验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可在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作业批改不但在量上的所要求,还要检查到什么程度都作了规定。我们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检查,我认为,新课程已经改革了,作业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让学生多做一些活动的作业,对能力所有提高的作业。或者把看课外书也看成是一种作业,规定一个学期要看哪些课外书,要看几本。作业的形式应多样化,应从学生终身发展方面考虑作业,不要只是纯的知识性的作业。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得体会
大荆一中:赵章玺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也是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真的是一本好书!说它好,恐怕至少有这么三方面的原因:
一、
与作者雷夫一样,我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读着这本书,我的内心还是翻腾起不小的“浪花
1、
雷夫老师敢于讲真话,敢于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完完全全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在自序中他就写着:“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着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感觉雷夫老师很有个性,尽管他已经是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了,身上已经被照上了许多美丽的光环,但他依然能把自己心底里的话讲出来,真实地表达自我,不怕露短,不怕出丑。
他还敢于讲美国教育的真话。在书中,他多次例举了自己所在学校以及其他学校老师的一些做法,并直言不讳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批评意见。同时,他也直截了当地对他所在的州进行的“标准化测验”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颇有些鲁迅先生笔下“枣树直刺天空”的感觉。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勇气,是他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2、这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老师。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用国家督学,原省教科所成尚荣所长的话说就是“教育,从儿童立场出发”。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因为时间的关系,在这儿不再赘述。应该这样说,爱孩子,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
3、这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的老师。
一名好教师要成长,必须得善于反思和总结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这是教育的大智慧、真智慧。雷夫老师在教育生涯中,不断审视、反思、尝试,逐步认清了人生使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在认识到当今“速食”社会是造成孩子避免挑战困难的原因的时候,他果断地提出了“成功无捷径”的理念,培养孩子们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的态度;在教育实践中,他逐步感悟并形成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师”、“为孩子将来过上一流的生活做准备”、“不要把信仰强加于孩子”、“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许多先进的观念和认识。最可贵的是,他在遇到问题时,绝对不是先从客观方面去找原因,找借口,而是进行积极思考,及时去纠正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用自己的大脑去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去摆脱困扰。在他心情的调色盘里,即便是偶然会有灰色,但他也能很快将它涂抹成暖色。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智慧是他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二、作为参与学校管理的人,这本书给我以深刻的启发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常常自然而然地用学校管理者的视角去看待雷夫老师的教育行为。因此,读着这本书,尤其是某些章节的时候,我的内心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
在学校,我分管的是教学教学管理,我们吴桥实验小学近几年重点是以语文学科特色建设为突破口来推进学科管理的,我们在语文学科领域的阅读、习作等几方面作了不少尝试。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觉雷夫老师的很多想法,甚至是做法与我们学校的一些做法与想法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这本书中,雷夫认为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所以他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也因为写作能力会令孩子终身受用,所以作才用四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他的这些认识,也正是我们学校在实践中所思考的一些东西。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教室里组织学生开展的“少年创作计划”与我们学校几年来一直推行的“活页作文”就有不少一致的地方:同样是学生自己的作文,同样需要学生将作文汇编成册,同样需要给书加上封面,编写目录,配上插图。用雷夫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很费功夫,但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从头到尾完成一本书的感觉。”所以,在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还真有些“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同时,我也发现,雷夫老师的一些创新之举,如开办读书会,帮助孩子挑选图书,撰写每月读书心得等无一不是好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读着这些文字,我有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当然,这本书给学校管理者的启发绝非我今天所谈的这些,还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因为时间的关系且作下回分解。
三、作为孩子的母亲,这本书给我以方法的依靠
我和在座的许多女教师一样,都是一个孩子的妈妈。教育孩子和教育学生并不是一回事,我也常常感叹自己的“育儿经”储备不足。这本书恰好是一本很不错的家庭教育书籍,不管怎样,读了它,我也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这正如本书的推荐人之一的尹建莉在文中所说的“这本书非常适合家长读,让第56号教室的根基延伸进你的家中。”
雷夫老师在书中提出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是不得不说的内容,我个人觉得它是本书相当出彩的一部分内容。他提出的“六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