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改变自己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读书笔记
尽管叶先生诗词讲得很精彩,毕竟是一次文学的授课,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阅读就需要定力,一个多月前就开始看起,断断续续,还是在寒假期间守在家里才将它读完,拿下了这本40万字的长篇,也记下了几千字,还有万字的笔记没有完成,便想谈谈读后的初步感受。
读完了十七讲,让我对读词有了更深的认识,词最早起源于歌女酒宴上的唱词小调,为了助兴而作,并没有很深的主题在里面,在初始时是一些士大夫所不耻的,与诗相比,有点类同于现在的流行歌曲词与传统经典歌曲之分。只是写得人多了,作品中也就暗含了诗词人的影子、生平在里面,题材与立意的升华,谋篇用词的精美,慢慢也就提升了词的地位,因此读词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来理解,还有就是文学功底,词一般用典很多,特定的词语都有一定的讲究。
读了十七讲,过去一些很少在意的一些词人如王沂孙、吴文英、冯延巳等,同时对柳永、李煜的词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同是豪放的诗人辛弃疾与苏东坡的词也有不同,一个是悲壮、壮志难酬,一个是旷达圆融、乐观豁达。
词人印象扫描
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在客观描写中带给我们的是雅致、美感。
韦庄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中直率真挚表达自己的执著和奉献。
“开济抱怀老臣”
冯延巳,在词的风格上“上翼二主,下启晏欧”,
“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老臣在国家败亡途中的奋斗挣扎,执著的热情,从冯延巳开始,小词便传达出作者心灵感情的一种意境。
李璟中主“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中表达了美好的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带给人的是一种“丛芳芜秽,美人迟暮”的联想。
李煜后主“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将自己内心与自然现象巧妙融合,用诗人真挚深切锐感的心灵去感受升化,抒发内心的悲哀和感叹,正是他将最真纯的心灵和感情全心全意地投注到诗词中,让词的意境表现得博大,感发的力量更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亡国之君的忧愁滔滔滚滚,无尽无休,永远不能停止,不能阻挡。
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在无常的悲哀透出诗意、闲淡和悠然,是他的理性和圆融观照,在他的词风上是珠圆玉润,圆融平静,“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在人们“落花风雨更伤春,满目山河空念远”惆怅怀念中,他的一句“不如怜起眼前人”,警醒着世人将所能掌握的,真正要做的,实实在在的眼前所能努力的事情做好,活在当下,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在困难来的时候,我一定要尽我的力量去做,去承受,去负担,去努力。
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欧阳修的遣远的意兴,是在他的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在苦难之中,用种种美好的事物来自我遣远,宇宙之间有丑陋的,也有美好的。能够用对美好的事物的欣赏,来排遣自己的哀伤和忧愁,这是一种遣玩的意兴。“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是一种纵情山水的情趣,“群芳过后西湖好”是一种经历人生苦难后的体验,“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是一种往事如云烟的人生体验和觉悟,“谁识当年旧主人”是一种透过悲慨来写欢乐,难舍故土、为之奉献过的热土地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道出了诗人的多情善感的共性,“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是一种在能做的有限时间里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事的精神。
“柳永不是一个政治上没有理想的,也不是一个没有作为的人,只是种种的环境和原因,造成了他落魄的一生。”因为生活浪漫、不检点,被当时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所谓官场的社会所摈斥了的柳永,不避世俗的讥诮,把他的音乐才能、文学才能结合起来,投注在词的创作上,才为我们的词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道出了为了谋生,奔波于道途的艰辛悲叹;“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道出了他作为小吏关心人民的疾苦现实情怀;一句牢骚言“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成了“奉旨填词的柳三变”;种种原因造成了柳永词中的一种成就,而且使中国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开阔的境界,一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把词里感情从“春女善怀”转变成了“秋士易感”的感情了。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性情及他的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剧。
苏东坡身上传承着古时候读书人的两种修养,显达的时候有儒家的“兼济天下”的理想,穷困的时候有道家的超旷襟怀,不为忧患艰难所打败,在政治失意以后,以闲情写小词,将词写成像诗一样,抒写他的逸怀浩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道出了他的旷达乐观,“有情风万里送潮来,无情送潮归”中用天风海涛之曲,传递幽咽怨断之音,达到词的最高境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宁可忍受现在的孤独,也要坚守气节、忠义,是品格的高洁;“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悲慨之中的一种超脱;“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是对百姓生活安定快乐的美好愿望。
“闲雅有情思”的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寄慨身世的悲哀,“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道出了他内心之中一切美好理想和志意破灭,现实生活是“可堪孤馆闭春赛,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秦少游,发出了“郴江幸自绕郴江,为谁流下潇湘去”悲愤呐喊,这是一个深悲沉恨的人才会发出这样对于天地终始的究诘,经不起挫伤和打击的秦少游,从悲哀里边拓出去一种最高的意境,可惜在悲愁中英年早逝。
北宋集大成者的周邦彦,以思力取胜。“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写出了离别的愁绪,“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沉思寂寞中无穷内心幽微的政治上悲慨;“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是他被召回京路上人生感慨。遇到挫折就
“学道退然”,顺服天命,说“人望之呆如木鸡,自以为喜”,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夹缝中生存,阅尽了政海沧桑,巧妙的构思,理性的思维,精雕细刻,以思力取胜也是周邦彦等从生活中学会明哲保身的方法,也是人们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窃以为。“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在你正在欢欣得意的时候,就埋藏了不幸的种子,得意忘形,充满了人生哲学。
“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的辛弃疾,自取此诗句意别号稼轩,是从窗口望去,一片都是庄稼,放在现在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理想的住所,对于辛弃疾来说是一个悲哀,用生命来谱写诗篇的辛弃疾,也用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宦海沉浮,屡遭弹劾、罢废,三起三落,一落就是十年,但“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收复失地的志意,矢志不渝,可惜是壮志难酬,“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压抑在心底满腔悲慨
,他也盼望有一个“红巾翠袖”,能
“揾英雄泪”,可惜“壮志旌旗拥万夫”的辛弃疾,能带领一批人马冲入金营,将投敌的张国安斩首,到了“春风不染白髭须”暮年,只能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最终他也很超脱,“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也写风月,“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只是“闲愁最苦”,“寂寞,家山何山”,“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忠心报国的赤子之心可昭日月。
“难说处一语说尽,易说处莫便放过。”代表着的姜夔写词风格,想用江西派这种拗折、清劲的、有力量的、不平凡、不庸俗的笔法来挽救那“婉约”一派的柔靡。关怀国家诗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最感人的还是对合肥女子的怀念:“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少年情事老来悲。”“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的遗憾。
姜白石是用精思来安排铺写的,吴文英是用敏锐直接的感受来修辞的,他的词从外表上看似乎比较隐晦艰涩,但传达的是他的一份锐感和深刻,这是一种沉着厚重,自成特色。“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既感慨这三千年的古史,也感慨当时的国势,无奈国势衰微,最终是“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发出了衰亡的悲慨。
在我的印象中吴文英和王沂孙的词过去似乎从没读过,也不知这两位词人。叶先生几乎用了两讲来介绍咏物词的发展和特征,对了解王沂孙的词做了一个铺垫。王沂孙是一位在咏物诗词上集大成者,说咏物词能以“虫鱼草木之微”,“挥天地万物之理”,有点夸张,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心之动,物使之然”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传统,咏物的诗贵在托意,捕捉物的一种精神、神韵,传递出一种感发的力量,这是咏物词追求的境界。王沂孙经过了亡国惨变,词风肯定要走用思索安排来写词的路子,借物抒怀,暗合其中,在元朝立国之后,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是有生命危险的。王沂孙与写《乐府补题》的十四人将杨琏真伽盗发的南宋皇帝的陵墓时掘出的尸骨掩埋,这不仅是忠义在里面,在南宋的败亡后,在敌人的控制下,有很多不能明说的地方,所以用“一片冬青冢上心”、“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来表现对于故乡、故土、祖国的怀念,“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寄托了深远的悲慨,被周济赞美为“思笔可谓双绝”。
读完了十七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在叶老生的讲解下,开始变得熠熠生辉,变得灵动丰满,引人入胜,能够坚持兴致勃勃地看下去,同时多了一些如何理解欣赏词的知识。叶老的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在古典诗词之林中游刃有余,纵横捭阖,让我们能对晦涩的诗词能听得懂,觉得有趣,引起共感,我觉得这也是上课讲学应追求的一种境界。对于讲座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生动有趣,能让人听得懂,能吸引人饶有兴致地听下去;二是要有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听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还要回味无穷,受益无穷。这也是写文章应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