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色旧址探寻:李磊著:《梓山红》二,红色政权的建立

(2023-01-20 12:16:02)
标签:

红色

原创

历史

文化

分类: 红色

二,红色政权的建立:

于都梓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块以红土为主的红色土地,所以有人称之谓“红梓山”,特别是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中国共产党点燃了土地革命烈火,红军的到来,红色政权的建立,使梓山变得更红了!成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似一朵鲜红夺目的大红花,在红军的培育下拙壮地生长!而且这朵革命大红花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她始终昂首傲立,永不褪色!

1926,于都建立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开始领导人民掀起了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潮。梓山镇潭头村松树下人张浩经在于都工作的共产党员丘倜、戴辉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于都县历史上发展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他立即着手进行了在梓山地区发展中共党员,成立中共党组织:

19272月,张浩着手成立了固院松树下党支部,隶属中共于都中心支部干事会,张浩兼任支部书记;19274月,又领导成立潭头土墙背党支部,刘景开任党支部书记;成立梓山老易屋党支部,易华春任党支部书记;成立龙口党支部,王桂英任党支部书记;成立象牙潭党支部,丘洪昌任党支部书记;成立麻园坝支部,刘存实任党支部书记;至此,于东区梓山范围内已建立了7个党支部,都隶属于都中心支部干事会。秘密进行组织发动群众的革命活动。由此可见,梓山在于都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时期是最先发展了共产党员和中共党组织的地区走在了全县土地革命的最前列

19275月初,梓山党组织因遭到国民党清剿,暂时停止活动、转入地下;但到了8月,又逐渐恢复了半公开活动。

19281月,建立了于都县临时县委后,组建了中共于东区委,刘景开任书记,区委下辖松树下、龙囗、象牙潭、下村、长口等党支部(均在梓山域内)党组织一直处于秘密活动状态。二、三月间,里仁、步前、桥头相继举行了震惊赣南的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了赣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于都桥头根据地和赣南第一个红色地方武装——赣南红军十五纵队;农民暴动后,在临时县委委员张浩(梓山镇潭头村松树下组人)、武汉中央农讲所结业回乡的共产党员陈豪、黄剑锋等人的组织与领导下,又建立了一批党的支部组织和一批秘密农协。19286月,中共于都县委成立,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在于都建立了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次年改称于都县苏维埃政府。到了这年的5月份,东乡固院、梓山等地的农协会员发展到上千人。固院的工农群众,还在张浩、刘景开的领导下,建立了一支数十人的地方赤卫队。

19293月,彭德怀率领主力红军攻克于都县城后,红三军团一部进驻在县城鲤魚池祠堂,东乡反动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于东区委曾一度公开活动;于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在梓山成立了于东区革命委员会和赤卫队武装;6,东乡以曾节芳、何国柱两人为头子的东乡靖卫团”,向当地红色革命力量大举反扑,于东区革命委员会和赤卫队遭到挫折;

1930年初,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从县城鲤鱼池祠堂出发来到梓山一带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在上高头脑袁屋源远堂(现岗脑村袁屋组)建立了红三军团一师三团团部红三军团红军后方医院,并建立了一些乡、村农会革命组织。中共于东区委回驻固院丹水坑一带。

同年45月份,红军主力转外线作战,以何国柱、曾节芳为首的地主武装勾结禾丰等五区地主武装,组织五区联防靖卫团乘机反扑,于东区委将一部分人员转移到于南区,并由区委书记马培稻、赤卫大队长王志林率领赤卫队、苏区老干部共一百余人,进驻河坑果盒寨据点,利用果盒寨险要旳地理条件,抗击国民党地方武装的进攻,好了坚持长期斗争的准备;

不久,县赤卫大队一部来到东乡活动,东乡赤卫队乘势从果盒寨出击,配合县赤卫大队对曾节芳靖卫团发起反攻,在潭头圩附近的木梓窝里、下潭等地重创敌人,并活捉了团总曾节芳。

同年11月,成立苏维埃于东南办事处,隶属县苏维埃政府,负责领导东乡固院、梓山、长囗、山峰、夏山等地人民群众坚持斗争;

1931年夏,主力红军在于都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肃清了东区的反动武装势力,重新赤化了东区,原区苏维埃和乡、村各级红色革命政权重新恢复了工作。

19349月,毛泽东主席从瑞金云石山来于都,正值红军在于都集结、准备长征工作的前夕,途经梓山潭头圩,因当时国民党当局对苏区实行食盐禁运,对苏区军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主席特意询问检查了潭头区消费合作社食盐供应情况,当听到潭头区群众用老壁士熬硝盐,以及收购家禽去白区交换食盐等办法,基本解决了潭头区军民食盐困难时,主席表示了滿意和赞赏。

19341016日傍晚至18日傍晚,在于都集结的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战略大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红一军团从梓山的长、山峰、花轿等渡口渡过了于都河,踏上了漫漫征途。随着红军的离开,梓山区、潭头区各级苏维埃政府解体,但各地仍有小股游击队在继续坚持与国民党地方民团进行战斗。1935年初,在梓山的上蕉山区还发生了红二十四师与数倍之多的国民党正规军作战旳“上蕉战役”,最后红军胜利脱困。有力地震慑了国民党地方势力,鼓舞了广大群众的革命斗志,梓山人民继续用自己的鲜血谱写着红色革命的史诗。

桃花红雨烈士血,旭日丹霞志士心。梓山(含潭头)人们群众的心永远是向往着中国共产党、向往着红色革命政权盼望红军早日归来的赤胆红心!

19498月,经历了国民党15年白色统治的梓山,终于盼回了当年的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获得了解放。梓山从此彻底甩掉了蒙在身上的白色迷雾,重现了当年苏区那种红日高照、红旗飘扬、红星闪耀、红歌嘹亮的红色革命风采!

总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于都发展的第一个共产党员(1926年)是在梓山(张浩),梓山也是于都县最早建立中共基层党支部(19272月至4月建立的松树下党支部、土墙背党支部、枫树下党支部、老易屋屋党支部、龙口党支部、象牙潭党支部、麻园坝党支部)的地区之一,毛泽东、朱德、叶剑英、彭德怀、王稼祥、杨德志等许多老一辈革命领导人都来过梓山,并在梓山指导了革命工作,播下了无数红色革命种子

苏区时,梓山域內留下了不少重要的革命旧址:岗脑村有红三军团一师三团团部红三军团后方医院;河坑村有果盒寨军事据点;潭头圩城隍庙里有19322月红军中央军革委举办、贺诚为校长的红军军医学校;张军村有开国少将曾雍雅将军旧居,大陂村有竹山下大窝坑六十五名工农红军无名烈士合墓、鸡栖有红军第六临时医院;上蕉廖坊有长征后收治红军重伤员的临时医院还有大屋里的红军标语点“五里排红军第二十四师上蕉战役遗址”;长口村莲塘背谢屋有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部旧址;岗脑村岭背组有抗日进步学生军驻地旧址。潭头圩有红军烈士纪念塔,里面安葬着在岗脑袁屋红军后方医院伤重不治而光荣牺牲、原葬于旁边卢氏祖山、解放后迁到潭头记念塔安葬的48位烈士;

苏区时期,梓山有大量工农群众踊跃参加了红军,对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英勇的战斗。在梓山域内就发生了潭头木梓窩里消灭曾节芳靖卫团的战斗果盒寨抗击国民党地方武装的战斗河坑塔上赤卫队抗击何国柱靖卫团,宁被烧死也不投降的战斗193410月,红军长征后,193412月,发生在大陂村的竹山下大窝坑红军抗击国民党军扫荡的战斗,那里的六十五名工农红军无名烈士合墓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1935年初还发生了红军二十四师冲破国民党大军围困、著名的上蕉战役;红军长征时,于都县著名的八大渡口,梓山就有山峰坝、花桥两大渡囗;梓山现已查出苏区时有名有姓的老干部和红军烈士就有近二千之多,还有许许多多无名烈士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生命,流干了最后一滳鲜血。

建国后,20195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于都考察调硏,发出了新长征、再出发的伟大号召;并来到梓山镇潭头村考察革命老区脫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又亲切来到红军后代孙观发家,和孙观发一家以及当地鎮、村干部坐在一起拉家常,详细了解老区人民生产发展和生活善等情况,还视察了靠近岗脑村的330蔬菜大棚,接见了在大棚工作的岗脑村村民郭月华、罗雪梅、谢地秀、村干部黄五秀等4,和她们一一握手,亲问她们在大棚做事好不好?收入有多少?还说;党中央一门心思就是为了老百姓,希望老百姓的日子就芝麻开花节节高。总书记的话象阳光,照亮了老百姓的幸福前程,春风,吹开了新农村的盛开百花。

如果有人问梓山有什么主要特色?梓山人就会骄倣的回答:“梓山最大、最宝贵的特色就是红色!是永不褪色的梓山红!不但梓山的土地是红色的、而且梓山红色资源丰富,梓山人民的心也是对共产党、对革命无忠诚的赤胆丹心!土地革命时,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把梓山浇成了中央红色苏区的一部分;共和国成立后,梓山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奋斗的汗水把梓山建设成了四季春长在,遍地花常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梓山就取名叫红色人民公社;习总书记“5·20”在于都发出新长征、再出发的伟大号召后,梓山人民又在镇党委、政府的率领下,怀着七万多颗坚贞红心,高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艳红旗,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如果有人问梓山那里的风景最美? 个问题可能有人一时会不知怎么回答, 因为梓山到处山青水秀、遍地柳暗花明,村村莺歌燕舞,家家花团锦簇,真可谓有山皆美、无水不秀,很难说那一处风景最美;但当人们在贡水北岸、自贡江镇至梓山花桥村几十公里的长征步道,一边浏览贡水两岸的美好风光、重温几十红军举行万里长征的壮举,一边迈开“新长征”的坚定步伐,奔向“民族复兴”的幸福前程时;当人们沿着山峰坝长征渡口、于都县城隍庙红军军医学校、潭头红军村、岗脑袁屋红三军团一师三团团部及红三军团后方医院、张军开国少将曾雍雅将军故居等红色革命旧址进行旅游、参观,瞻仰革命前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魂断征途、血染沙场的丰功伟绩时;当人们参观苏区时的军事据点果盒寨、重访1935上蕉战役发生地的上蕉村山区五里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回忆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时,人们豁然发现:梓山可谓是“青山处处埋忠骨、绿水时时唱英雄”,革命的历史在这里回响,红色的文化在这里传承,时代的步伐在这里接力!红色已经成了这里的主旋律; 

特别是习总书记2019520日在于都发出“新长征、再出发” 的伟大号召后,梓山高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旗帜,又在新长征的路上迈开了坚定迅猛的步伐,令人鼓舞、令人感动。 梓山不仅是一首百听不厌古老的文明史诗,更是一幅百看不倦美丽的红色画卷,所以,很多来过梓山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贡水唱长征曲,山梓山红 才是今天梓山最美、最壮观、最令人陶醉的风景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