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
(2017-03-24 10:00:40)分类: 小学数学教学 |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
献课人:张静
评课人: 陈显和
授课时间:2017年3月2日星期四
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担任张静老师的主评老师之一,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感受很多,张老师,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本节课亮点非常多,从两大亮点、两大不足、一点建议来做一点评:
第一,张老师能准确把握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知道,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没有一定的措施,孩子们可能根本就不听。首先运用喜羊羊、闯关游戏等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贯穿本节课的全过程,吸引学生注意,学生积极性较高。其次张老师运用鼓掌,集体表扬、小贴画等多种方式及时鼓励回答问题的孩子,组织课堂。整堂课张老师能抓住孩子们的心里特点进行来引导,取得了一定效果。
第二,张老师准备精心,设计的练习有梯度,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前两个闯关游戏和例题差不多,第三个关于足球的那个就有点难度,其中9个足球是需要学生数的,第四个练习编一编,这就更有难度,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落实了知识点的训练。
以上简单介绍了两大亮点,可是就算是国家级的名师专家来上课,依然会存在很多不足,毕竟上课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所以张老师这节课尽管呈现了很多亮点,但是作为校内研究课,也为了为张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走的更高更远,我必须要谈谈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第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教学还有待加强。
数学是思维慎密的科学,一年级小朋友在表达自己对数学信息的理解及解题思路方面还需要进行专门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一要把自己的思想说出来,二要把话说完整,三要把话说精炼,这是三个重要的阶段。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例5的教学,是让学生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数学学习中的解决问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正决定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以往不同的是,在这道例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样一个多余条件干扰学生解题。由于受这个多余条件干扰,学生一开始可能无从下手,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的合作来帮助学生学会判断哪些条件有用,哪些条件是多余的、无用的,只有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条件,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本节课很多孩子都会解决这类数学问题,可是学生其中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来解决,其实还是比较模糊。这从刚开始出示情境图,老师提问“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孩子们的回答和引导就可以看出来。第一个孩子就立马列出算式,一方面说明孩子预习的较好,另一方面表现出孩子并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而此时老师呢并没有对孩子列出算式做出正确的引导,导致刚开始就露馅了,老师此时可能就有些慌张了。我觉得此时可以在肯定孩子预习的同时,要及时的说“好像没有听清老师提出的问题哟!”然后引导图中出现的三个信息和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追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些信息的,孩子们可能说我是读出来的,我是数出来的等等。这样逐步培养孩子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之后可以在让学生想一想:要求“还有几人没有来”需要哪些信息?只有学生充分的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对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就初步感知“总人数,一部分人数,另一部分人数”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其实张老师从板书的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过程其实想到了,但是可能由于孩子的回答没有在教师的预设之中,结果打乱了老师的思路。
第二、本节课孩子们对数量关系没有充分的理清,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列算式还是不够清晰。
当孩子们把两个有效信息和一个问题找出来后,要让学生通过小棒或其他学具操作或在练习本上画图,分析两个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还要充分的画图或操作理解并分析数量关系。教材页呈现了用小棒的这样一个过程。通过画图和操作充分理解16是总数,9是部分数,要求的是另一部分数,要求另一部分数的方法是:总数减去部分数等于另一部分数,这样一个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我以前也是不重视画图,就凭自己讲解,我发现效果其实并不好。其实画图既可以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和认识显现出来,又可以将现实情境抽象为数学模型,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很重要。通过学生图老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题意,还存在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从现实情境到图形的转化。借助图形来分析,就很容易理解选择减法的算理。通过画图的过程到列算式的过程,有实现了图形到符号的转化。学生算式列完了,还可以让学生再次结合图,说明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这样就实现了符号到语言的转化。我们数学解决问题,我认为就是要实现这几个转化,这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现实情境、图形、符号、语言)
最后解决完问题后还要通过用加法来检验减法。书上有个“解答正确吗”,其实就是用加法检验减法的正确性,检验也就能充分的理解没来的7人、来了9人、以及总数16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提醒咱们还要充分的挖掘教材,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其实就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按照“知道了什么?,怎样解决,解答正确吗”这样三个步骤编排。这样的编排其实就是我们的教学思路。
下来我来说说本节课我们应该注意的几个细节,给张老师一点建议:
1、板书要注意一下,问题应该在算式和答语之前。由于张老师可能有点紧张,板书有点不太妥当,这个如果在赛教,那是要扣很多分的。
2、在选择课件的时候,注意把不清晰的更换一下,比如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图片9个足球,我们坐在后面看,都数不清到底是9个还是10个。容易给学生造成困难。
3、在选学生回答问题时候。尽量不要说“我请某某这个小马虎“或者说找一个平时最马虎的学生来回答。我们无形中给孩子戴个马虎的帽子,这样他不马虎都不行。
总之,张老师这节课是一节真实的家常课,虽然我给提出了以上几大不足和建议,我估计我来上,可能没有张老师上的好。以上是我的对这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说的不好的请张老师和全体老师进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