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当下时评】最好的悼念是传承
2017年12月16日下午5点,著名诗人、翻译家、出版家,国内首位完整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屠岸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4岁。
屠岸,1923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笔名叔牟,原名蒋壁厚。1946年肄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历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干部,华东地区文化部副科长,《戏剧报》编辑、编辑部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副主任、主任及副总编、总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2011年11月12日,获得"2011年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奖。
屠岸先生生前作品:
最好的悼念是传承
文/寒潭
这个冬天过去,辰星寥落,文坛难免萧索。“乡愁”诗人去往另一个世界遥望这片故园,“朝圣”诗人始终追寻着诗歌的殿堂。诗的灵魂歌者啊,天堂的枝头依然任你歌唱。
诗人辞世的消息,会被下一个明星的花边新闻淹没。于大多数人而言,如同风来雁渡,竹叶窸窣而无声,水面涟漪而无痕。默哀者有之,遗憾者有之、慨叹者亦有之。文坛巨匠的逝世,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的满腔才华就此消逝,无人继承。这是文坛的一大损失。正如李白、杜甫,他们在诗歌史上留下的著作,再无人超越。他们遗留下来的著作,都是灵魂的歌唱,期待一个契合的灵魂。你看唐宋时期,可谓诗歌盛世。而如今,喜欢诗的人很多,可会写诗的人却少之又少。再看现代诗歌,始终觉得少了古诗的韵味、意境和音律。难免发出诗词歌赋甚至中国优秀文化寥落之慨叹。我们仿佛处在一个与独特年代的文化学者不断告别的节点。他们是举起时代旗帜的人。鸟儿已去另一个世界歌唱,剩下的未来,会是何种样貌?如同继诗歌之后出现现代诗歌,那么继现代诗歌之后会出现怎样的文学形式呢?也许这是一种创新,但是一切创新都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尤其是文学领悟,精髓与灵魂消逝了,创新出的是何产物?
人终将老去,走向死亡。他们的辞世,是文学最大的不幸。不要让诗歌随着他们的逝去而逝去。一身才气、技艺的他们,相继离世,那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也就濒临灭绝。你看那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京剧,曾经是民族的骄傲,民间的瑰宝,不应成为曾经,而应保持活力,继往开来。
试想,他们能够永生,或者说他们有后继之人,如今的文坛定是欣欣向荣之盛况。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没有永生。悼念之余,我们能做的和我们最应该做的,同时也是仙逝者最想看到的,是传承!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切不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流失。
我们坚信,一颗明星的坠落,会有另一颗新星升起。或许只有失去才能让人们惊觉存在的意义。祈愿诗人的离去,能够警醒世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任担在我们肩上!
“我是诗的恋者,无论是古典、浪漫、象征、意象,无论是中国、外国的,只要是诗的殿堂,我就是向那里进香的朝圣者。”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声音,人类不灭,诗歌不亡。”
个人简介:
徐宗琴,笔名寒潭。就读于攀枝花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从事散文、诗歌创作。当下月刊编辑部成员,南边文艺第三届扶持作家、共青团攀枝花学院委员会新闻中心金沙报社副主编。在各种文学比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作品发表于四川省《高考招生报》、《攀枝花学院报》、攀枝花学院团学报《金沙》、西华师范大学《风华》杂志、《大学生作品选》(由团结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