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标签:
春天里的一本书 |
分类: 随笔杂文 |
顾城的画》。
当初买这本书多半是看到了书封上的两行字:
一些你可能没读过的诗
一些你可能没看过的画
除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外,顾城的诗我的确知之甚少,他的画也从未看过。所以,这本书一下子就满足了我两方面的需求。
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才发现原来作者一直在用他那双黑色的眼睛寻找着光明,世间所有的一切在他眼里无不是美好又生动的诗和画。他的画充满童趣和天真的想象,有些还很抽象。
在他的眼里,就连一朵小花也有信念,“它们相信/最后,石块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和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别人眼里的无情草木,他看却如鲜活的生命。
在他的心里,怎么全都是单纯的如孩童一般的想法。“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我不知道写下这些诗句时,作者几岁,只是觉得如果一个成年人还有这般的纯粹,那他的心该有多干净?
作者也不否认“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所有的任性都是因为“我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似乎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灵感源于天马行空的幻想。有时候,千万不要小看那些没有边际的想象,如果能快速捕捉并写下来,也许就是所谓的诗。
作者想象的家是一种近乎简单的美好—“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地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扇/门很低/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活/就十分美好”。很显然,诗的画面感很强,一幅朴素且唯美的画很立体地在我们眼前呈现。这不也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场景么?撕去那些华丽的“装饰”,露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其实就是“简单”二字。无非就是柴米油盐的琐碎,无非就是细水长流的相依,是一起仰望满天繁星的温暖,是并肩看斜阳西沉的安然。
对于孩子,作者的心温柔似水。“你喜欢歌谣
孩子/这歌是唱给你的/这漂亮的蜜色火焰/一次次被秋天吹动/花开如火
也如寂寞”。
对于生命的意义,作者有自己平凡岁月里深刻的领悟—“生活中有生命/生活才有意义/生命中有生活/生命才也依托/祝愿我们永远幸运/生命的力量不要太强/生活的惯性不要太弱”。
总之,这本如诗的画,如画的诗,真地值得一读再读。无论什么时候翻看,心中总会升起一种无法比拟的情绪,有欢欣,也有伤感,但全都有说不出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