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小院
(2016-11-15 11:44:31)
标签:
情感 |
分类: 随笔杂文 |
妈妈已经七十多岁了,她在平房居住的时间差不多和她的年龄相仿,按现在的话说,她这么多年一直很“接地气”。对于我们这些已习惯钢筋水泥的丛林生活的人来说,恐怕很难理解她对于平房的那份偏爱。因为我们夏有空调,冬有暖气,生活得舒服而惬意。冬天,我们不用自己烧热暖气,下雪了,也不用去扫院子里和房顶上厚厚的雪。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自家的房子内解决,如果房子质量好,即使住顶层也不用担心房子因连阴雨会漏。这样的房子,因为方便,所以我们习惯了,没有觉得它哪儿不好。也许我的妈妈也是这么想的,她的小院于她也是因为方便,所以习惯了。
春天,太阳暖洋洋的,小院也沐浴在阳光里。妈妈说可以在院子里走走,太阳晒得后背暖哄哄的。太阳好的日子,可以在院子里拴的铁丝绳上晒被子,可以从日出晒到日落,被子的温度也随着太阳的脚步慢慢降低,而后,拍拍松软的被子,收进屋内。等晚上,摊开被子盖在身上时还带着太阳的余温和暖暖的味道。就这一点已非楼房的阳台能比。我们也晒被子,隔着玻璃晒,怎么也晒不出膨松的被子。因为一方小小的阳台怎能收纳一院子的阳光呢?
夏天,三伏天,我们恨不得天天呆在空调房里。而妈妈的平房却很清凉,她朝南的那间屋子也有空调,但后来几乎成了屋内的一件摆设,因为一夏天也开不了几次。每次打电话给她,叮嘱她别怕费电而不开空调时,妈妈都说一点也不热。而她总会问,你们楼上热吧。我就会说在客厅看电视必须开电扇,一回到卧室就得开空调,特别热时,一晚上会开好几次。妈妈说话的口气总让我有几分羡慕,也只是羡慕而已,我已习惯了住楼房的日子。
且不说妈妈的平房内凉爽,那方小小的院落也是满眼绿意,令人心生清凉。南墙下有几盆叫不上名字的翠绿色叶子的绿植,东墙跟下有一块长条形的土地,那是妈妈的小菜园。每年夏天,她都会在这儿种丝瓜,丝瓜开花的时候,会引来蜜蜂“嗡嗡”地飞进飞出,小院顿时有了生气。丝瓜结的多的时候,她吃不完,会送给邻居。如果正碰上我去看她,临走时,会塞给我几条。这是不打药的绿色蔬菜,要是从超市买的话,很贵呢。
等蝉声远去,秋意渐浓的时候,妈妈的小院里依旧热闹。东墙跟下的丝瓜架上依然可见一条条小丝瓜,丝瓜花依旧在开,黄色的小花,依旧引来蜂飞蝶舞。原来一夏的繁华竟可以延续到秋。秋日,妈妈会选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洗床单、被罩等大件衣物,她根本不用洗衣机甩干,洗完就晾在院子里的铁丝上,等傍晚时分就可以收进屋了。妈妈说这就是小院的好处,她的衣物都是经过紫外线杀菌消毒的,而且还带着太阳的味道。
等天气变冷,万物萧条的时候,妈妈的小院也变得冷清起来。南墙下的绿植怕冷,已搬到屋里;东墙跟下的丝瓜架已不见了。那块土地已被妈妈平整出来,明年春天这里又将是生机一片。每当下雪后,是妈妈最忙碌的时候,她会清扫院子里的雪,屋顶上的雪她年纪大了扫不了,会找人帮忙扫。她天生爱干净,不论时候去,她的屋里都是一尘不染,小院也是干干净净。人骨子里的某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它会跟随你一生。因为喜欢自己的小院,她不会因为冬天扫雪嫌麻烦,也不会因为自己烧暖气而嫌累。每年过年去看她,习惯了楼房温度的我们都会觉得她的屋太冷,可她却一点儿也不觉得冷。她会说冬天这几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一开春,天就慢慢暖和了。原来,只要你心里有个春天,便不怕这冬的长夜漫漫。
前不久我回家,听妈妈说她住的这片平房快要拆了,这里要盖高层的楼房。她说话的口气里满是不舍和无奈。她在这儿一住就是几十年,已经有很深的感情了,这平房,这院落,是她的家,是她的伴儿,她舍不得离开这儿。哥哥让她搬到楼上去,一听是四楼,她不愿意去,因为妈妈的腿不如从前了。其实她是不习惯住楼房,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哪如平房,有屋有院,四方通透。可有些事非人力所能为。这样的院落到哪里去找呢?可即便是找着了,谁知道能住多久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楼越盖越高,这样的平房和院子已经越来越少了。
我不知道妈妈的平房和小院还能存留多久。我想等我下次回去时,一定记着把房子拍下来。这对于妈妈如此珍贵的东西,也该留个纪念。有一天,房子真没了,也可以有个物件寄放我们的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