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鲁三家之一,其父孟僖子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
无违:不失应有的份位,不违背“礼”的次序。
※孟懿子向夫子求教,如何行孝道。夫子答曰“不能违背”。(“无违”,是父母说什么都要听吗?孔子的意思是不能违背什么?还是什么都不能违背?)
——夫子待孟懿子问而后有言,然孟懿子无问,可见其器不佳。是以知,求教于圣人,必有所应。
2、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比孔子小46岁。曾与冉求一起帮季康子理政。
※樊迟为夫子驾车,夫子与之言,“孟懿子问我,‘孝道’是什么,我跟他说‘不要违背就是了’。”
樊迟应,“请问夫子,您所谓的无违是什么意思呢?究竟是指不能违背什么呢?”——他知道,夫子讲话是有条件、有话外深意的。
——可见樊迟之根器优于孟懿子(孟终不知“无违”之深意)。
3、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礼:次序,道之践也(“道”不可见,其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所表现出来,能为人所看得到的次序、法则、规律,称为“礼”)。
——礼,也是人在应对进退上所显现的次序。其次序、造化本自俱足,然唯有通过人事物才能得以显现。(如种子到果实的过程,必须严格依照次序,不可颠倒)
——唯有人看到了“大道”的礼,才能学习之,做到之,从而合于道。这就是人们制定“礼”的目的。
——于人而言,“礼”是法天则地的次序;也是待人接物的态度。是以各宗各派的修行皆从“礼”入手,所谓“克己复礼”(克制那些放荡的行为,来恢复我们人本性所应具有的次序)。先教授礼仪、仪轨,懂得这个正确的次序,人们才认为合理,符合义路(正正当当的)。如武王伐纣,是纣乱在前,而武王伐之在后(是谓义举),若反其次序,则为乱臣(以“次序”来区分正邪)。若不能合于次序做事,就会有“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按合理的次序来处置万事万物,来待人接物,就是“礼貌”。礼貌者,当敬则敬,当平则平,当抗则抗(如为外交官之出使他国,岂应卑懦?行礼之后即显示泱泱大国之风范,方不失一国之尊严。如蔺相如之出使于秦,及秦赵渑池之会,岂不为抗乎?若卑懦始终,必至丧命辱节、国家蒙羞),此之谓“次序”。
——“礼”之次序,其目的皆为成就天地(命中)之“和”。《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完善天地次序,则天地得正其位,而大道得其“和”以育万物。——世间所以争持不休,皆因其次序紊乱而天地人心不得其“和”。然而凡夫不懂其次序,是以必依靠圣人智慧匡正人心。
——过犹不及,统称失礼。
※夫子说,
生的时候用合理的次序去侍奉父母,过世的时候用合理的次序去安葬父母,祭祀的时候也要用合理的次序去祭祀。(所谓“合理的次序”,乃言素行其位,依据其应有的份位去行事,不僭越。乃特别针对“孟仲季三家乱鲁而言的。)——因为一旦出离了应有的份位,偏行僭越,则必陷父母宗族于不义,是谓之“大不孝”也。
※备注※:
——本段,乃言不偏行失礼,以至陷父母宗族于不义,此为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