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立:站起来,不再颠颠倒倒,可以“己立而立人”。(用现在的话讲,叫:“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的树立。)
※夫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追求道学(十五岁就有了如此高远的理想,真不简单,我们现在十五岁的小孩子在干嘛?),到了三十岁,找到了方向,立起了道学的基础。(很多人一生都找不到方向。)
——所谓“学”者,乃诗、书、礼、易、乐、春秋之教也。《礼记
·
经解》篇中载:“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2、四十而不惑,
※到了四十岁,不再被外物或身物或心物所迷惑(“惑”从心)。最迷惑人的往往不在外物,而在心中一丁点的起心动念,当知唯“心性”是然。(要明了“性、心、命”的关系,正确干涉之,就叫修行。)
3、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指上天派他来人世走一遭的使命。
※到了五十岁,明了了上天派他下来所要担负的使命。(尤指在自己的后天五十岁的时候成就了法身(区别于报身、化身),同时也完成了上天的指命。)
4、六十而耳顺,
耳顺:指内心能向外界接收到世间众生的声音。(耳非仅指耳,乃指心能接收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呼求,从而行使使命,度化苍生。)
——圣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无需真的亲耳听的。内心关注天下苍生,未尝一时有弃也。此句乃言践行使命,普济苍生,未尝有一念为己者。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矩:指天道的矩度;非人道的规矩(古人二十五岁学“礼”,早就“不逾矩”了)。——从纪律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抽象标准,豁达的人,活明白的人,不只耳顺,心也顺了,物我两忘,再无挂碍牵绊,这叫“从心所欲”。
※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即使放纵心神任其遨游,也不会逾越大道一丁点的矩度。
——本句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心智无邪才能办得到。唯能“无邪”,才得目可以真视、耳可以真闻、口舌可以知真味,盖心存于性,炁充而神全,是以视听聪明,智慧异常。然心若亡,则见非所见,闻非所闻,味非所味,其所见者邪,皆“逾矩”之故也。所谓“非礼勿视听言动”,皆指今之“视听言动”均在非礼之间,倘不加持戒克制,必堕邪趣。
※备注※:
——本句,夫子之30而“立”,即不动于物而立德;40而“不惑”即“诚则明”(见《中庸》);50而知“天命”者,即知性亦知天,(性本天所赐,阴阳之精所合);60而“耳顺”者,即自成如神;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止于至善,达到修行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