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译文※: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弟子:爱兄,谓之悌;爱父,谓之子。一个纯然发自内心的爱和奉献,叫做弟子。
※孔子说,为人弟子,在家则实习孝顺父母之道,出外则实习敬爱兄长之道。
——孝顺父母是爱,敬爱兄长也是爱,因为爱,所以会去维护,因为爱所以会敬重,因为爱所以会顺从。这种道,在家里叫做“孝”,在社会上叫做“悌”。很显然,我们现在的社会里面,爱已经被竞争所取代了,被敌对所取代,所以“敬”不见了,“顺”不见了,内心的“纯良”也不见了,宽恕也不见了,所以我们的本性扭曲得一塌糊涂。如今社会疾病丛生,食物固然是一个问题,心念却是更大更大的问题。所有一切的病,毒不能排出,都是因为心的阻碍的关系。若讲心法修持,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应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这对于那些贩夫走卒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孔子提出“孝悌”法门。孝悌,是基于一种敬爱,当这种敬爱流露出来的时候,内心自然宽阔;当内心宽阔的时候,免疫力自然提高,本性自然畅然。这里面的好处太多太多,须知“精妙的理,往往隐藏在通俗的人生哲学里面。”
但是,独独这些老八股式的字句,似乎无法让人从中获得感动,以至于无法令人一看就能体会出这么平实的话究竟能给我带来怎么样的好处,于是人人对这些老八股的文字仅仅止于阅读,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实践,以至于凭空错失了长养内在心性的大好契机。(要做,落地很重要。)
——孝子,从智(依人伦,依长养我们身心性命的大原则)命,不从乱命。
——孝,就是基于一个爱,爱就是护养所有人的身心性命,不只是一个人。当命令危及他人的身心性命的时候,孝子不当从,若从,则至其父于骂名万世境地。
故曰,“孝”不是什么都听,“悌”不是什么都让。事情的建立,万法的建立总有一个主轴,不失主轴,其它万法皆可便宜行事。如“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至于长养身心性命这样一件事,连师父都不让的,师父错了,我也要跟他争到底。)这才可能成为一个大人,一个君子,而不至堕入为“硁硁然,小人哉。”
如果师父、兄长所行不仁,则不必拘泥于孝悌小节,(与“仁”比较,人伦一旦伤害身心性命,则沦为小节)其时,必与之相逆,乃全孝悌之德。君子能以孝悌相称,乃能懂得适时而权变的可贵,如此方不失孝悌之本衷,而不沦于盲从。
2、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谨而信:
※做任何事情,都要谨慎而信实。(因为这样有助于长养我们的“仁”。)谨慎戒毛躁,信实戒浮夸。一如:戒定慧,治“贪嗔痴”。
-泛爱众:
※培养平等布施博爱的心量。(将施恩结党的小家子心量化为平等布施博爱的大心量。因为这样有助于长养我们的“仁”。)
-而亲仁:
※特别要亲近有“仁”德的人。(泛爱众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把仅有的时间多用于亲近有仁德的人,因为先立起仁德学问的根本尤其重要。)
——《吉祥经》:“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3、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文:古人以“礼乐射御书数”都属于“文”的范畴。道不可见,炁动而生文;水不可见,流转而生文;“礼乐射御书数”都为了表彰那个道,表彰那个“性”,所以称为“文”。
※于日常中,确实实行孝悌博爱,来陶冶长养我们的性命,待熟练而有余力,便可以学些“性”外的文艺等事来丰富我们的生命。(行有余力,可以学文,可见学文之前,一定有一个主轴需要架构好。)
※备注※:
——本段告诉我们:求学的本末次序。先通过孝悌,把“仁”的主轴搭建起来,将“五常”落实于身心行动上,之后行有余力,可以学些“礼乐射御书数”以丰富我们的情志生活,可谓君子立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