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化学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案例

(2017-11-30 13:37:29)

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塞给学生,而应找到能刺激学生、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皮亚杰

   无论教师新教材的讲授或学生新知识的学习都从新课引入开始,许多富经验的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教学中的导课环节,希望用的思想来一个精彩的序幕,让学生一上课就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因为好的开头会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使学生集中精力、明确方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迅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从而使课堂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做到事半功倍。那么在化学教学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案例来说明几种导课技能。

案例一:生活问题导入法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提出如下的问题:(1)近几年来气温逐渐升高,天气越来越热。为什么?有没有解决的方法?(2)人工降雨就是人在天空中撒水吗?

分析:这两个探究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学生浏览本节内容,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将问题展开,启发学生思维,联系课本的演示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由于人们生活、生产中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象温室中的玻璃那样覆盖在地球上空起保温作用,于是就使地球的气温持续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人工降雨是利用飞机从高空中撒布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了。

启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归宿,探究的成效如何取决于问题的设计。课堂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利用生活常识设计启发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产生求知的欲望。由于所提出的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是他们身边可感受到的,而且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一般都比较感兴趣,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案例二:现实生活导入法

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提出如下的问题:在烧开水时,用煤火炉烧,水开时常常会溢出来。水洒在通红的煤上,火不但不熄灭,反而地一声,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这是为什么?

分析: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的,因为水是能灭火的,大多数学生对这个问题很疑惑,甚至处于矛盾中。但阅读了教材之后,学生弄明白,原来是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就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

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处于疑问和矛盾之中,然后再将问题展开,层层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掌握新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了乐趣,增强学习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认真总结了很多导入方法。如习题导入、悬疑导入、模型导入、复习回顾,以旧引新导入、实验导入、多媒体课件导入等。但我认为法无定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但只要精心提炼,突出启发性;自然巧妙,蕴含趣味性;简单明了,富有针对性。就是一次好的导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