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化学课堂导入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2017-11-30 13:34:44)

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尽早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一个好的导入能够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开启思维,为整堂课的教学与学习铺平道路。实际调查表明,在每节课的开头几分钟,由于受前一节课学习的干扰或者环境影响,学生很难快速集中注意力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状态,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整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就要对新课的导入进行深入的研究,使教师能够依据现行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教学媒体等因素,正确的选择和恰当的设计新课导入的方法或方式,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最佳状态,为成功地完成新课的学习任务做好铺垫,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新课的导入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不到整体的提高。本文总结了其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策略,以及适当列举了一些常用的新课导入的方法或技巧,以便参考交流。

一、 存在的问题

1  导入目的不明确,与主讲内容不统一

每堂课都有一个教学目标,相应的都有一个主题,新课的导入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不能漫无边际、无的放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善于把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目的,教师的导入要为主题内容服务,要与讲的内容相连贯一致,体现导入与所讲内容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在讲解氧气这一节时,以化学史为背景,采用故事导入法,其一上课就讲解氧气的由来、命名等等,然后讲解氧气的发现,再讲解氧气的发现者拉瓦锡,拉瓦锡的生平、经历等等,甚至牵扯到对其他化学家的描述,不厌其烦,洋洋洒洒数十分钟,这样虽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其所引导的内容与课堂主题的关联不够必然,不能为主题内容服务,二者不能很好的统一,达不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不管他导入新课的方式多么的别致、精彩,甚至引人入胜,但是如果其与所讲授内容有所脱节、偏题,甚至导入方式与所学知识风马牛不相及,这样既不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缺乏对教材的整体认识,难以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情景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学生、教法。有些新任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透彻,不能够通晓中学化学教科书的体系,也不能了解每一节教学内容与整体的相互关系,往往在教学设计中只看到教科书里的本节课内容而不能顾及到其他,这样就不能了解到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过渡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也不能做到总揽全局、承前启后,从而使课堂在导入的设计中缺乏针对性,甚至措词不科学、不严谨。问题的设置毫无目的性,都是泛泛而谈,这些都是对教科书体系缺乏全面了解造成的。

3、导入没有生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了一定兴趣,才能充分的走近它。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学生在接受某一新课程时,一开始对于该课程是完全陌生的,要想使学生接受,继而又产生兴趣去学习,教师对于课题的导入就显得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的导入要引人入胜,使学生有新奇感、有趣味性,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有些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无视学生对于兴趣的要求,比如有的教师在讲绪言课时,只是以简单的寒暄方式引入新课,如果以较为有趣的实验或者列举与化学息息相关的生活例子引入,这样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4、导入单一,新旧知识承接不当

一般来说,在新课的讲授之前,应对前一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简短的复习,既检查了上节课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旧知识的巩固,又能起到促进学生课下复习的作用[3]。但有些教师常常较为呆板的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课题导入,比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种导入方式不但呆板平淡没有生机,而且很难激发学生对新课题的学习兴趣。再有的就是单纯的复习。这样的导入方法不但单一、枯燥、乏味,而且新旧知识间衔接不当,甚至脱节。还有一种现象,在导入过程中新旧知识不能很好的融合,过渡非常生硬,其实这种导入并没有像教师设想的那样能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种导入的方式形式单一,并且不能充分的结合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整个导入过程中,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旧的知识没有对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铺垫,新旧知识间不能很好的衔接,容易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思维定势,对新知识生疏。可见,课题的导入不仅要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而且还要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

5、导入方式的灵活性不够

我认为导入方式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灵活把握时间,二是灵活选择方法。首先在导入时间的把握上,例如以故事方式导入新课,这样诚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所讲故事过长,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当真正讲述到重点相关知识时,课堂时间已所剩不多,新知识不能充分的讲解,完成不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其次是方法的灵活运用。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应该具有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专业素质,处变不惊,随机应变。比如有的学校个别班级学生的素质不是很好,在上课铃过后,教室依然是乱哄哄的一片,这时有的教师走进来不管其他只顾自己埋头上课;还有就是部分突发情况,比如原定于采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进行新课的导入,上课之前却突然停电,有的教师便草草进入新课,这样一来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再比如原定于以实验方式引入新课,但课程开始前突然发现药品忘带了一项,有些教师就会不知所措等。可见新课导入方法的灵活运用,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6、导课语主旨要领不清、繁琐

导课语即开场白,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程之前精心准备的一段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设计导语的目的就是要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进而启动学生学习,使学生带着目的听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有些教师上课采取拉家常的方式,东拉西扯,半天回不到新课的主题上,造成学生时间的大量浪费。甚至有的教师在上课铃响后只顾着分发作业或者试卷,完全没有任何的语言过渡,这样一来师生感情不交融,极易造成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心理障碍,听课效果和学习效率必然会大打折扣。

二、相应的策略

针对以上总结新课导入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现拟定以下解决思路,以供参考。

1、加强新课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导入方法或者方式一定要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正如打靶,百发百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创作时,脑中要时刻想着这个意念,这样才不至于脱靶

2、导入要承上启下,注重新旧知识关联

教师根据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进行课题导入的设计时要重视新旧知识间的过渡,不能盲目的一味复习旧的知识,也不能直截了当的学习新知识。在新课的引导过程中要做到承上启下,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

3、导入要具有直观性和启发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新课的导入就是这门艺术的序曲,要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引入新课,选择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的实验作为导入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概念容易接受并深入理解。

4、导入语言要富有艺术性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幽默感,避免繁琐和啰嗦,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化学教学中的导课语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好的导课语不但能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并且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到一种科学和艺术的享受。

5、导入要具有趣味性

有趣味的东西,学生喜闻乐见。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把与教材相关的趣味知识、故事引入课堂,不仅能吸引学生,使课堂产生愉快的学习气氛,而且还能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这门学科。

6、教师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吸纳更多的导课方法

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对课题的导入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对课题导入的方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如朱嘉泰等将课题的导入类型归纳为直接导入、联系旧知识导入、联系实际导入、运用演示导入四种基本类型 。上述种种新课导入的研究是导课教学实践良好的借鉴与参考,掌握了导课的方法就能依据教材知识内容设计出灵活多样的导课形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